

2000年蒙古以世纪伟人为题发行了爱因斯坦邮票。小全张中主要是爱因斯坦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反映了爱因斯坦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杨新美/摄
□本报记者 杨新美
6年前的一本科普书——《邮票上的物理学史》,让很多读者认识了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秦克诚。
秦克诚的集邮岁月兜兜转转走过了60多个春秋。从解放前长沙一个很有名的集邮店,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关村邮局,再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国、中国台湾……他的身影似乎一直在追寻着那一枚枚小小的邮票。
60年集邮生涯:从泛到专
追溯秦克诚的集邮爱好始于何时,就得回到解放前了。
据2004年《湖南集邮史》上刊载的《湖南集邮史略》中介绍,“伴随着近代湖南邮政的开办,一些人就自发地收集邮票,集邮活动就开始在三湘大地兴起。到了民国初年,由于政府大力推行近代文化教育和进行教育改革,长沙地区大兴近代教育,一些文化时尚得以推广,集邮作为一种文化开始在长沙的一些大学、中学中出现”。而深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集邮作为一种文化雅好,在由美国耶鲁大学民间团体雅礼协会所创办的长沙雅礼中学教师的大力倡导下得以传播,甚至早在1937年雅礼中学便举办了一次邮展,而这也是湖南省最早的邮展。
距离湖南省第一次邮展10年后,秦克诚成为雅礼中学的一名学生。自然受到老师、同学们的影响,年仅10岁的秦克诚,开始无意识地集邮。而在他的回忆中,那种乐趣就像“80后”们儿时收集贴画一般,只是单纯的为了集邮。
然而当时集邮并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因为国民党政府每年发行的邮票并不多。于是当时收集到的几乎都是在校执教老师的书信上盖了戳印的邮票。秦克诚回忆说,为了收集邮票,自己经常与几个同学一起到老师们家中“淘”邮票。
解放后,由于和外界联系少,秦克诚只能收集到国内发行的邮票,以及为数不多的苏联邮票。而在“文革”期间,集邮被认为是小资的行为,成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即使如此,秦克诚依旧时不时暗地里收集邮票。
1978年改革开放,成为秦克诚集邮生涯的转折点。1979年,秦克诚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生中的一员,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求学。到了美国后,除了学习,集邮成了他业余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当时每个月补贴300美元,除去房租和饭钱,剩下不多的钱就全用在买书、买邮票上。”他说,由于经济有限,只能有选择性地收集邮票,于是从那时起,他将注意力集中在物理学方面的邮票,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秦克诚的邮册中,大多都是“外籍”邮票。这些邮票都是国外的邮友在国外帮忙代购或是与之交换而来。“其中给我帮助最大的是以色列科学院院士S.Shtrikman教授。”秦克诚说。Shtrikman甚至曾经给他邮寄过一本自己手抄物理学邮票发行目录的影印本,而这为他集全物理学邮票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现在已安享退休生活的秦克诚,依然集邮。他总是用电子邮件与国外邮友保持联系,几乎每天都关注着物理学集邮爱好者论坛,有时为了能将一个系列集全,甚至还会在淘宝上撒网淘邮票。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
149.5万港元,这是1980年版、面值6.4元整版猴票现今的拍卖价格。据悉,目前面值8分钱的单枚1980版猴票现在达1.3万,而面值3角2分的四方联现在价格在5.5万~6万元左右。当他人在为自己手中一整版猴票欣喜若狂时,而秦克诚看着自己集邮册中仅有的一张猴票,微微地笑了笑。他说自己集邮不在乎其有多大升值空间,能带来多大利润,所以一般一种邮票只收藏一张。
集邮让秦克诚受益颇丰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他曾在《集邮与物理教学》一文中写道:“集邮能培养有条理的习惯。手中成千上万张邮票,如何分类、保存、查找非常重要。因此,集邮者一般都很有条理……集邮需要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联想力。一张邮票需要细心观察以发掘其内涵,需要联想来决定它与一个专题有没有联系。观察大自然也需要这两种能力。有的邮票设计有错误。这就需要独立思考,自己判断。这也是学习中应当具有的品质。”
古语云:“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在集邮方面,秦克诚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将集邮中的乐趣晕染开来。“物理学相关的邮票上述说着丰富的内容,一张小小邮票就能将著名的物理学家及其主要业绩都清晰、立体地反映出来,有的甚至用精练的构图说明物理学的原理和效应。”秦克诚说,如1992年奥地利发行的纪念多普勒效应发现150周年的邮票,直观地给出了多普勒原理发表的年代,并对多普勒原理进行了直观反映;1979年联邦德国发行的纪念诺贝尔奖得主诞辰百年的邮票中,关于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的邮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频率的光,非常形象地表示出电子的动能与光波频率之间的关系……因此他将集邮爱好以科普和一本书的形式扩散开来,将邮票惠及给自己的,也同时惠及给他人。
“爱因斯坦为人风趣幽默。大家看这张法国2001年发行的世纪回顾小全张上的照片。这是爱因斯坦72岁生日时所拍摄的照片,原本摄影者让他微笑,可他却伸出了舌头……”
“这张哥白尼的邮票是1953年我国发行的,这也是我国邮票史上第一次出现外国科学家。”
“这些是由马达加斯加、安哥拉、蒙古等国发行的小全张,主要反映爱因斯坦在不同时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演奏小提琴、炫耀自行车技和别人为他画像。”
这是秦克诚的科普课堂。在他的课堂上,时而因为邮票上凝聚着沉重的物理学史而静寂,时而因为邮票背后一则生动的故事而欢声笑语一片。
多年来,秦克诚在物理学方面的科普工作有目共睹。他的物理学科普课堂总是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而他从1998年起在《大学物理》杂志上刊登了6年多的专栏,更是受到读者们的欢迎和称许。
在2005年该专栏的文章由清华大学出版社集结出版了这本《邮票上的物理学史》。在书中秦克诚将一张张五彩斑斓的邮票背后深藏的故事,通过自己的笔书写了出来。该书在当年得到杨振宁教授的称赞,2006年获得了由海峡两岸科普图书参选的第三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金签奖。据悉,这本书近期即将有英译本出版。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秦克诚正是这样做的。在一套不到60平方米的居室里,一位老教授将终身的乐趣与人分享,并努力惠及所有人……
《科学时报》 (2011-10-27 B3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