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定凯
当大学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独立自主而不是政府支持的时候,学校领导者们发现,校友是一支值得信赖、充满潜力的力量。于是我们看到多姿多彩的校友活动在国内大学校园蓬勃展开。除了对学校发展的直接回报(如捐赠、荣誉等),校友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也日益受到重视。校友关系已不只停留在“常回家看看”、争取财政支持的层次,它更多被视为一种可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开展科教合作、促进学生就业、营造有凝聚力校园文化的人力资源。这方面,盛行于国外众多大学校园的“校友—学生结对”项目值得国内同行借鉴。
“校友—学生结对”项目是大学的在校学生与校友确立的一对一辅导计划,它基于校友和学生双方的自愿组合和契约承诺,根据在读学生的实际需要,校友免费向他们提供学业和职业方面的信息和指导。这样的交流项目通常由在校学生自发组织和运作,同时受学生职业指导部门的指导,并获得学校校友会和校级主管领导的协助和经费支持。
从操作流程看,通常在学年初,结对项目组织者会向校友和在校学生发出邀请函和申请书。在接到填写好的申请书后,项目组织方向申请者提供与所提要求相符的校友信息,学生随即主动与校友取得联系。受邀校友接受结对的请求后(也可能被拒绝),双方订立协议承诺,明确各自的职责、要求、沟通方式、频率等事项。交流的方式可以是面对面、电话、电子邮件等。结对交流的期限可以是短期的,也可能长达六个月至一年。双方在结对交流前通常需要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培训课程,以明确相关要求。结对项目结束后,也可能安排一次面对面交流心得的机会。结对项目主持方并不承诺结对的成功,但需要尽力满足双方提出的要求。项目组织方通常提供结对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他们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结对双方对于项目本身及自身经历的评价和感受的文字和视频信息。此举有利于向未来的项目参与者提供参考,也有利于项目本身的推广。
“校友—学生结对”交流和辅导项目服务于不同学生群体:有的是针对一定专业或兴趣;有的是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少数族群、女生或残疾学生);还有的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新生或高年级学生),有的侧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有的侧重大学—职业界的过渡问题。校友可以和学生交流的内容包括:1.学术支援:选择与职业发展有关的课程、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如何利用校内的学术资源、如何识别自我的优势和劣势等。2.生涯发展:对职业选择提供建议、探讨学生感兴趣的职业领域、分享工作岗位的经验、带领学生参观工作环境(甚至在校友的岗位“实习一天”的机会)、提供实习、面试和撰写个人简历方面的建议等。
能够从结对项目获益的,不仅有在校学生,校友也可以借此重新建立与母校的联系,获得回报母校的重要机会——特别对于那些暂时无力向母校提供巨额捐赠的校友来说。对于大学自身来说,校友的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功率,而当校友发现可以通过辅导学生而给母校带来变化时,他们有可能更多地参与学校的未来发展。大学还可以借此发展与校友所在工作单位的联系,从而加强大学与职业界的联系。
当然,我们不能假定每个校友都是合格的指导者。例如,校友不一定有能力识别学生的特长和潜力,他们为学生设定的目标可能过高或过低;校友可能只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感兴趣,有意无意地排斥其他职业,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因而得不到发挥;校友可能因长期远离母校而缺乏对现在教育环境的了解,导致他们与学生的沟通产生隔阂。基于这些因素,被辅导的学生不能完全依赖校友的经验来满足自己的职业发展需要,因为后者提供的信息和支持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为保证结对活动的成功开展,一些国外大学的学术和职业辅导员通常会事前与有意愿的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背景和真实想法。结对项目的组织者还会跟踪已经建立的结对关系,及时发现交流双方存在的问题,调整结对的方式和内容。事实上,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和困难多种多样,他们需要的信息和帮助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校友则是学生辅导团队中的一部分。而对于学生来说,除了通过学校提供的正式辅导渠道,一些专业社交网络(如LinkedIn)也可以成为他们获得课外帮助的非正式工具。
虽然“校友—学生结对”项目已成为众多国外大学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们尚未看到关于这类项目实施成效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如何评价结对项目对于学生学业和职业成功的实际贡献?如何概括项目成败的决定因素?如何鉴别优秀校友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虽然项目组织方可能对双方提出了个人品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这些问题尚有待回答。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样的项目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富有活力的校园学习社区。区别于传统的大学生学习环境,“校友—学生结对”项目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在于其个别化的互动方式和学校—职业界的深层沟通,学生的发展机遇变得更加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也更具教育意义!
《科学时报》 (2011-10-27 B2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