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25 7:34:38
选择字号:
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

 
《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修订版),[美]理查德·瑞吉斯特著,王如松、于占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华北电力大学 董阳
 
《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一书是美国著名城市生态学家理查德·瑞吉斯特的经典著作。这是一部反思工业化城市的危机和弊端、憧憬未来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畅想曲。作者通过大量事实、案例,深刻揭露了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发展背离自然、破坏生态的问题和弊病,揭示了工业化时代城市经济资产的积累是以对更大地域自然生态资产的掠夺和退化为代价的实质。
 
目前,全世界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在短短的一百年里,由于我们的目光短浅,我们建造了一座座为汽车而生存的城市,人类正在侵蚀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基础。如今,“石油峰值”的那一刻日益逼近,该到了为人类而不是为汽车而建造城市的时候了。
 
本书告诉我们,要以立足长远的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可持续性、文化上充满活力、健康的地球生物圈为出发点,重建城市和城镇。该书讲述了演化中的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城市和历史中的城市。
 
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策划者、决策者和管理者,处理规划的目的必须清楚:是为了给世世代代居民提供理想和可持续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空间。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今天所画的每一条线,都会影响居民未来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品位;必须有对明天需求的前瞻性,对今天工作的责任心,要自豪地为昨天的每一份批件、每一个规划感到骄傲和荣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拓展,对人、财、物等城市资源如何最大化使用、保护性使用,对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有形载体如何保存和继承,是每一个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问题。因此,作规划一定要先归化自己,再规划城市。归化就是本土化,了解寻找城市的过去,理清城市的肌理和脉络。
 
虽然,哥本哈根会议点燃了中国城市创建生态城市的热潮,超过100个城市要打造生态城市,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我国正在高速增长的经济列车上狂奔,习惯了高速度、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乍一刹车,调头转向生态循环模式,还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曾被喊得震天响的“生态城市”的口号似乎也渐渐苍白无力。因为在不少地方的政府眼中,这种的所谓“生态城市”不过是一种名称上的调整,并无实质的变化,依旧是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以GDP增长为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而过分地追求GDP则势必会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最终透支的是我们自己的未来。建立在GDP基础上的发展正在一步步侵蚀城市的生态,人民的幸福感非但没有伴随经济一同增长,却像城市上空久聚不散的阴霾,让人难以释怀。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前不久,河北安平县为了完成本年度节能6.6%的指标,不得不隔三差五地拉下电闸,任由它的居民不时陷入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红绿灯甚至没有医疗的困境之中。一个小小的数字,把这座县城里人们的生活一下子搅乱了。手忙脚乱的安平县居民正成为“指标”造成的所谓“低碳经济”的又一批牺牲品。
 
生态城市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先得从思想上认识到生态的责任,然后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中,再将其生活化。在我国目前的城市中,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低碳,却忽略了市民的感受。
 
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城市的灵魂。创建生态城市,如果没有市民的参与和支持,就是无源之水,难以真正实现。市民是城市治理最广泛和最直接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发展利益的体验者。因此,市民应享有充分的评价话语权。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在期望与实际感受趋于一致的情况下,市民将产生愉悦满足的积极心态。反之,将滋生负面情绪。让生态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选择,是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重要任务。仅仅依赖于行政命令是不可能完成减排指标的,凡是脱离了当地文化传统,不能启发社区群众觉悟和主动参与的环境保护项目,十有八九都会失败。只有市民普遍接受生态概念,发自内心地享受低碳生活,才能真正打造生态城市。
 
脱离了民生理念的“生态城市”概念并不能算得上真正的生态城市,不过是给原本的“GDP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罢了。而真正的生态城市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原地起立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起跳的过程,是一个破旧立新、革故鼎新的过程。只有将民生建设逐步地内化到经济发展之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与交融,才能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植入一种绿色的基因,使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一次真正的飞跃。
 
在当今社会,环保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如何让生态城市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如何让更多的民众在参加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受益,这些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这也正是保证政策持久的关键所在。
 
《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一书,则恰恰是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扇窗口,以期见微知著地洞见民生的建设对于低碳经济发展轨迹的影响与价值。“生态城市”这一看似宏大的理想,事实上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书中所规划的生态城市,早已将“生态”二字纳入“生活品质”内涵之中。在生态城市这个高度上,瑞吉斯特先生作出了思路超前的选择。
 
生态环境的挑战归根结底是治理的挑战,城市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伴随着飞一般的社会变迁,“顾头不顾腚”的重经济轻民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然成为了历史书中渐渐泛黄的一页。虽然,我们期待已久的生态文明还在半路上,但我们已然欣喜地洞悉到它的轮廓……(本文获三等奖)
 
《科学时报》 (2011-10-25 B4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怎样快速融入学科圈子?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韦布观测到巨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