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20 7:10:54
选择字号:
美国文化?欧洲文化?
对话:为了卓越的明天
 
□本报记者 洪蔚
 
孟丽秋是一个中国女人,现任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慕尼黑工业大学迄今已经为世界贡献出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孟丽秋也是在世界知名高校中,获得了最高职位的中国人。
 
2011年10月初,几位慕尼黑工业大学科学社会学家走访清华大学,并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为了卓越明天的科学与技术:东西方之间对话”的研讨会。孟丽秋未能亲临,几位德国学者带来了她的书信。
 
在信中,她除了祝贺外,更多地表达出一种忧虑……
 
“众多优秀的中国海外学者从美国归来,他们无疑带来的美国丰富的人脉资源,同时也会影响到年轻一代的价值体系。
 
“在清华的学者中间,也有一个普遍忽略欧洲国家状况的趋势,也忽略了同欧洲建立起多样化网络的必要性。”
 
在信中,孟丽秋提出的是美国价值与欧洲价值在中国的地位问题。带着这种疑问,记者采访了孟丽秋的同事,慕尼黑工业大学科学哲学中心主任、享誉世界的科学理论家——克劳斯·迈因策尔教授。
 
在迈因策尔看来,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最大的差别,是对风险的控制上。“在认识事物的复杂性上,欧洲社会比美国更为成熟。”
 
他说,以科学为例,以往我们认为科学是双刃剑,有着正负两面的影响,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学是一柄多刃剑,它的影响非常复杂,以往学者们认为极不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频繁发生,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因素,常常引发全球问题。
 
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看,迈因策尔认为,目前的金融危机就是极好的例子,提醒人们对经济风险进行控制。
 
他说,认识事物的复杂性,是一种欧洲,特别是德国经典哲学的传统,而美国文化则片面地相信自由、创造、革新等冒险字眼,忽视了规则、控制的必要性,对风险、极端事件的应对措施不够有力。
 
迈因策尔,对中国的科学社会学界,以及其他相关领域来说,也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1999年,他的代表作《复杂性中的思维》就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时隔1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修订再版了这部著作。此次访华,迈因策尔参加了新版的首发式。
 
说起中德学术交流,迈因策尔讲述了孟丽秋的经历。他说,孟丽秋之所以出任慕尼黑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也是在一个交流背景下的选择。
 
“如今,慕尼黑工业大学有着数量众多的中国留学生,占大学留学生群体的第一位,他们分布在工程、医药、计算机等领域,因此从2008年起,由孟丽秋来出任第一副校长,也是在这种背景下的正确选择。”
 
孟丽秋在书信中对清华大学提出了“恳请”:“由于清华大学在学术定位上的美国导向”,“(两校)仍有一些问题需要促进相互理解”,“在这个问题上,慕尼黑工业大学同样也需要你们的帮助……”
 
《复杂性中的思维》的翻译者是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曾国屏,作为一名中国学者,他对孟丽秋、迈因策尔提出的美国价值、欧洲价值问题,没有作出价值评断。在他看来,目前,中国与德国间,在科学技术等领域越来越紧密、越来越重要的合作,要求两国的学者进一步加强交流、对话。
 
《科学时报》 (2011-10-20 B4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