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内的发展有目共睹,加之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教育国际化”便成为各个院校追求的热门词汇。但你是否想过,几乎每天都会在耳边响起的教育国际化,究竟为何物?
□本报见习记者 陈彬
国际教育还在初级阶段
在10月16日举行的2011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协理副院长欧阳光伟坦言,目前很多学校的国际交流还处在一种“初级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将国际化仅仅定义为学生或教师间的交换学习,而没有更实际的内容。
据欧阳光伟介绍,就在不久前,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长宣布,将国际招生作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力争在未来3年,将国际生的增长率提高50%以上。类似的话语也出现在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口中,不久前他公开表示招收学生对纽约市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于政治家的这种表态,我们不禁要问:招收国际学生难道就是国际化了吗?”欧阳光伟如此问道。
同样是在不久前,一项由加拿大和荷兰教育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学校有很多国际生或送学生出国并不能代表国际化。“举个例子,有中国很多学生在加拿大的大学学习,但是他们却总是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很少和当地族裔及其他留学生交流,几年下来,他们的体验可能与在国内差不多。”他说,如果只是读书,而没有融入当地的生活,无法体会异国文化的思维,根本谈不上国际化。
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是在表面上送老师到国外培训一段时间,对本校的教师质量的提高也起不到根本作用。因为很多时候,老师都是组团前往,平时在一起生活,融不进当地的文化中。
“当然,我不是说这些活动不好。”欧阳光伟说,其实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层面的互动,只是一种活动而已,但如果想用这种表层意义上的叠加取代教育国际化,显然就太肤浅了。
国际化的重点在院系
既然如此,真正的教育国际化又该是怎样的模式呢?
对此,欧阳光伟表示,真正的教育国际化不是简单的活动叠加,而是不同院校间深度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其衡量的标准在于学生:通过合作,学生要有全球的竞争力和全球意识。
在他看来,关于学校间的深度合作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在概念层面,院校间的合作必须是未来五年、十年间,具有前瞻性、策略性的,而非短期、目标浅显的计划。真正的国际化应该体现在各个学校的整体制度体系上;在执行层面,也并不是传统所认为的,仅仅是国际交流部该做的事情,更多的应该是各个院系间的深度合作。把国际化渗透在每个部门和每个职员的意识形态中。
一旦学校把国际化作为长远战略发展,并变为学校体制的重点,便应该由学校和老师通过一定的项目进行推动,最终使学生成为受益者。而反观目前的合作模式,无论是派出学生还是引进学生,其实很多活动都是学生在做,这显然本末倒置了。
国际合作“三部曲”
基于以上理念,欧阳光伟介绍了他所认为的理想的国际教育合作应具备的几个步骤。
在他看来,国际教育合作的基础和根本在于寻找真正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学校,而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合作。两所学校第一步需要从课程、项目做起。
“比如对金融学的教育。”他说,如果两所院校想寻求合作,双方先要坐下来,认真研究世界范围内最好的课程和教材是什么,然后合作制定出相关课程,而非使用其中一方的课程设计。之后再去研究怎样增加其他的相关课程,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还要涉及一些基本的通用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维。
课程合作之后,第二步便是对项目的选择。此时,校方一定要和相关公司、行业咨询委员会沟通,获得市场上最新的信息和国际标准,根据这些信息对项目进行设定,“任何项目都需要考虑市场影响,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是判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出路,项目绝不可能做长远”。
第三步便是实践。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利用知识完成实践内容,也需要双方认真设计。
除此之外,欧阳光伟表示,在双方的合作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事项,即建立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而这支队伍需要长期、严格的国际培训,不是传统意义上出国短期培训就能达到的。
“依然以金融类专业为例,学校要将老师切实派到国外,在金融课堂中学习国外金融教育课怎样去教,着重领会的是教育理念和方法,甚至可以安排老师住在当地人家中,体会国外的文化,当经过严格的培训之后,这些教师才可能真正将国际化的理念应用到教学当中,而非简单的英语教学。”
国际化的最终体现便是学生。在理想状态下,他们既可以具备卓越的外部能力,可以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拥有竞争力;同时,他们更该具有的是全球公民的意识,即自身思维的国际化转变。“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会从多元角度看问题,这是思维模式的转变,这也将使他们受用一生。”欧阳光伟说。
《科学时报》 (2011-10-20 B2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