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20 7:10:54
选择字号:
助非洲抵御自然灾害应授人以渔
 
□本报记者 王卉
 
“整个非洲的生态和经济都比较脆弱。肯尼亚冰川融化正在加速,而这些冰川是肯尼亚绝大多数河流的主要来源,大多数老百姓的用水都有赖于此,未来生计值得担忧。”
 
这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原副主席、内罗毕大学资深教授Richard Odingo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向记者表述的他对气候变化最明显的感受。
 
作为肯尼亚气候变化委员会主席,Odingo同样关心的,还有海平面上升对这个沿海国家的经济、生态、基础设施等可能带来的影响。
 
Odingo特别介绍说,在非洲,干旱和洪水的交替频率更高了,有些地方农作物已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日前,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举行的中国生态大讲堂上,Odingo应邀作了题为《气候变化对非洲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
 
本次焦点论坛由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IEMP)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共同发起。
 
作为论坛主持人,中科院地学部主任、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院士强调,目前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不容置疑,只是影响程度说法不一。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和小岛屿国家影响巨大,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问题。
 
对于未来的气候变化,Odingo也有不太乐观的估计。他认为,未来每隔十年全球气温会上升0.2度,而且干旱区缺水情况也将更为严重。
 
为此,Odingo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该对非洲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不过,Odingo对发达国家能提供的帮助似乎显得信心不足。
 
“下一轮气候谈判难有突破,我本人不抱太大信心,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而发展中国家大多又太穷。”Odingo说。
 
“科技应该是中非交流合作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IEMP主任刘健对《科学时报》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提高非洲国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林秀表示,中国虽然同为发展中国家,但针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期待日益提高的情况,也采取了积极行动推动气候变化领域的南南合作。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战略政策对话,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建立资金、技术转让国际合作平台和管理制度,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张林秀认为,这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指明了方向。
 
《科学时报》 (2011-10-20 A2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