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廖保平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以评论家的眼光来透视深邃的历史,以新闻人的情怀关切大国的现实,以作家的文笔构建悦读的文本,用思想的手术刀剖析历史,针砭时事,呈现出以“史评现论”别具风范的历史书写方式,唤起读者对那段历史的兴趣。
□田昕昕
没有“枪口”的逼使,也没有跟风想攫取市场利润,只是凭着对历史的兴趣和一个偶然的机缘,便自费购书,阅读查找史料,写出了这本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读物——《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作者就是武汉年轻的评论家廖保平。
我格外看重这本书的价值。这是一部评论体的辛亥读物,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史书。在作者笔下,一些论述辛亥史的主流观点受到质疑和挑战,顶礼膜拜与遭人唾弃的历史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人们惊奇地发现历史与现实竟如此的契合,而作者以特有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洞穿历史,以史照今,在沉思中成就了一部独具思想魅力的辛亥史书。
在主流观念里,晚清社会危机四起,深受列强的欺辱,“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是当时社会最大的危机。而作者从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更深层次,透视晚晴社会在遭遇“千年未有之强敌”时发生的社会危机,提出“丧失文化自信力是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
从作者对史实的客观分析中看出:“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在晚清“面临从未有过的”“致命的打击”。而洋务运动是在物质层面上的文化自救;戊戌变法、清廷立宪和辛亥革命则试图在制度层面的危机自救;五四运动是在精神上进行的思想启蒙,但并没有完成文化自救的使命。作者认为晚清文化危机的原因是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因为专制禁止了自由思想”。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晚清·末路” 里,作者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清末立宪、辛亥革命的发生,进行了生动而有理有据的论述。作者认为,经历千年的专制,国民渴望“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立宪改革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民众的激进要求势如洪水。而辛亥革命正是顺应民意,将立宪翻修的“老屋”推倒重建。可见,社会心理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 “清朝灭亡,就是因为取消了科举制度”这个论题中,作者认为,科举制度是“政教合一”,完成政治、文化设计,实现“有力的社会整合”;它的废止“无疑摧毁了清王朝的政权基础,使政治和文化同时失序”。同时,科举的废止,又在思想、人才、社会上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这客观辩证的论述,启发我们对现今教育制度的深入思考。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革命·困惑”中,作者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从“民众维权”这个角度加以探究,认为政府不能尊重民意,体恤民情,对待民众维权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激化了矛盾,是引爆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国民思想启蒙助摧中华民国诞生”这部分内容中,作者集中论述了从臣民思想到国民思想启蒙中,梁启超及革命党的作用。国民思想启蒙不仅助摧民国创立,也是今天公民思想的“隔代遗传”。
历史的天空,总让我们仰视那些耀眼的历史人物。本书给我们展现了“国父”孙中山绰号“孙大炮”的由来,他的美国国籍及其政治浪漫主义,让过去被神化、圣化的领袖更具真实性。书中对袁世凯独到的分析,透视黎元洪的为人,让我们看到作者笔下的历史人物具有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这种把人性还给人的写法让人物更贴近现实。对领袖不神化不美化,对所敬佩的历史人物冷静分析,对遗臭万年的人物也并未有一概涂黑,这正是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彰显真实人性的写史态度,而这就使本书的评论更具有了深度和可信度。
国家、制度、民主、公民这些看来有些枯燥的词语,在作者理性而充满激情的论述中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并在现实中展现其意义。
《科学时报》 (2011-10-11 B4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