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 更多>>   

傅向东:坚持水稻“减肥”十八载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是一个给水稻“减肥”的人。

“水稻和人一样,肥吃多了也会‘变懒’——根系变小,吸肥能力降低。”研究水稻氮肥高效利用多年,傅向东深谙这种作物的脾性。

2005年以来,傅向东与团队试图通过挖掘潜在的“高产+氮高效”优异等位基因,并将其按需组装,突破优良性状间相互拮抗的育种瓶颈。他们还培育出“中禾优”系列水稻,在实践中实现了“减肥增效”双赢。

十八载的持续深耕让傅向东和合作者获得不少荣誉。两年前,他们走进人民大会堂,抱回烫着金字的大红色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证书。近期,他们又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今年初,傅向东还获得了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

 

二十载学科交叉“实验”,这样“顶天立地”

在地球数十亿年的漫长演化中,候鸟、蝙蝠等生物也演化出利用地磁场信息进行定向和导航的本领。然而,地磁场并非一成不变,其南北磁极会发生漂移,极性也会发生倒转,给地球生物带来巨大影响。

历史上,地磁场曾经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地球生物和地磁场之间有何关联?

过去二十余年,潘永信带领地质地球所生物地磁研究集体以这些问题为起点,通过生物、地学两大一级学科交叉“实验”,在地磁场变化、趋磁细菌多样性与起源演化、生物响应地磁场机制以及仿生磁性纳米材料诊疗癌症等基础与应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重要成果。

 

邓德会:爱做梦的催化界“铠甲勇士”

凌晨三点,昏暗的房间里闪烁着斑驳的光。

邓德会突然从床上坐起来,认真思索片刻后立马从床边翻出一个小本子,认认真真地记录着。

“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到电催化方向的一个新想法。这不,今天一早,我立马就与组里同事和学生一起讨论。”邓德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

随身携带的本子见证了邓德会的每一次“突发奇想”,也陪他度过了悠悠研究岁月。如今,攻克多项学术难题、专注给催化剂穿“铠甲”的邓德会,即将迈入不惑之年。

“我觉得科研人员就是要敢想敢干,这样才能取得创新性成果。”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德会告诉《中国科学报》。接下来的科研生涯,他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科研梦”成真。

 

“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发论文”

一年前,一篇在《科学》刊发的文章改变了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蔡韬的人生轨迹。

文中描述的核心技术——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瞬间被推上热搜,很快又在学术圈刷屏,并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这是蔡韬过去6年“孤注一掷”的研究。披星戴月的苦熬终让天方夜谭变成了现实。这项重大突破性进展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岁月里深深浅浅的脚印逐渐淡去,初涉科研时的青涩模样已然蜕变,蔡韬成为稳重成熟的项目带头人,唯有对科学探索之心始终如一。

 

凝聚最强“光” 探索微世界

十几年来,上海光源科学中心的招牌建筑“鹦鹉螺”里接待了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他们在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帮助下,实现了对未知大分子结构、神奇化学反应的微观探究,催生了一大批影响力深远的科研成果。

基于先进加速器的光子大科学装置是探索微观世界最先进的工具之一,能帮助科学家在原子和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2021年起,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在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这把“屠龙刀”之外,又迎来了一把“倚天剑”——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相比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拥有更快的脉冲(从几十皮秒提升到百飞秒级),以及更高的峰值亮度(增强了约10亿倍),可以将微观世界的快速变化过程拍摄成“分子电影”。

从一张建设图纸到微观世界可感可视,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加速器物理与激光技术部主任、研究员邓海啸与我国自由电子激光事业共同成长19年,见证了它的曲折经历和耀眼成果。

 

53天坚守冰川,换来309米长的珍贵礼物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即将前往,他是此次“古里雅冰川”中美等五国联合科考的野外执行队长,“开路”是他的首要任务,获取年龄最老冰芯是他的终极目标。缺氧、强风、大雪、糟糕的路况......诸多未知,无一不在考验着邬光剑身体与心理的极限。

在此次联合考察中,邬光剑第一个进入古里雅无人区,最后一个撤离,他坚守在营地,守候着冰川,整整53天未离开过。西昆仑山赠予了他们一份珍贵“礼物”:青藏高原上厚度最大(309米)、年龄最老(老于末次冰期)的冰芯。

20多年来,邬光剑从队员到队长,先后组织和参加了18次青藏高原冰芯钻取工作,钻取冰芯总长度累计超过2700米,用“冰芯”解读亚洲水塔的变化。

 

“机器化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自主阅读海量文献汲取前人智慧,制定实验方案,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完成实验全流程,思考出最优解,创造新的化学品和材料。

这正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罗毅、江俊团队的作品:8年攻关,他们开发和集成移动机器人、智能化学工作站、智能操作系统、科学数据与模型库,研制出“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平台”(简称机器化学家)。

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期刊上。审稿人评价,该成果的“机器人系统、工作站和智能化学大脑都是最先进的” “将对化学科学产生巨大影响”。

 

田烨:保持年轻的秘诀?要干点让自己不舒服的事

弯弯的眉眼、白皙的皮肤、乌黑浓密的长发,初次见面时的田烨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温柔清秀的“90后”南方姑娘。简单的黑色高领毛衣、深蓝色牛仔裤加上一双利落的中跟靴,又给人感到北方姑娘的飒爽大气。

田烨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名优秀博导,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已有6年。

“可以分享一下您保持年轻的秘诀吗?”

“要干点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田烨笑着对《中国科学报》说。

这句话也是她十余年来科研之路上破茧成蝶的心路历程。

 

黄迎新:沙改土,盐碱地变良田

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以下简称长岭站)曾有这样一块试验田,pH值达10.23~10.76,属于重度盐碱荒地,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10多年来,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科研人员的治理下,这块试验田重现生机。2022年10月,长岭覆沙改良盐碱地块种植耐盐碱大豆品种的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达211.08公斤。

“如果将松嫩平原盐碱地综合施策改良,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有望实现增产200亿斤至400亿斤粮食的潜力,也能缓解中国大豆高度依赖进口的困境。”长岭站副站长、东北地理所研究员黄迎新告诉《中国科学报》。日前,黄迎新获评2022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

 

他们承担重要科研任务,但名字很少出现在论文里

这是一支很少被外人看到的团队。科技论文里很少有他们的名字,新闻发布会上也很少有他们的身影。但他们随叫随到,一年365天无休,手机24小时不静音。

胡钛是这个团队的“头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科学卫星综合运控中心团队负责人、主任。2月13日,团队被评为“2022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胡钛笑着说:“这大概是我们多年支撑科学卫星运行的‘苦劳’吧。”

 

陈昶乐:在“古老”领域挑战“圣杯”

你可能没听说过聚烯烃,但在日常生活中你肯定接触和使用过它,比如塑料袋、矿泉水瓶盖、薄膜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教授陈昶乐的工作就是研究如何让这种材料性能变得更好。

变得更好,意味着这是一条向上的路,注定不那么轻松。“如果再选一遍,我一定还会选择化学。化学科研的道路虽然辛苦,但我乐在其中。我几乎每天都在工作,但事实上我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做喜欢的事情。”陈昶乐说。日前,他获得了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谈及给青年学者的建议,陈昶乐表示:“我希望青年学者尽早找到自己真心热爱的领域并坚定地走下去,同时需要勇敢地走出舒适区,挑战新的研究方向。”

科技促进发展奖 更多>>   

12个团队获2022年度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14纳米FinFET制造技术创新及应用团队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型会议系统自主研发、应用与产业化团队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团队 化学研究所面向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分子薄膜研制、工业生产及应用团队
自动化研究所工业视觉智能检测装备与产业化应用团队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技帮扶助推内蒙古库伦旗脱贫摘帽团队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盐穴储气库高效建造与安全运行保障技术及产业化团队 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污染集合预报与动态调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团队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鱼类资源利用与水生态协同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团队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污淤泥深度脱水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材料及产业化应用团队
广州能源研究所深远海绿色能源+智能养殖平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团队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光机所成果转化团队

 

杰出科技成就奖 更多>>   

9个研究集体、1名个人获2022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国家天文台快速射电暴研究集体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相变存储器研究集体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场变化的生物效应研究集体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研究集体

化学研究所绿色化学与技术研究集体

生物物理研究所染色质结构与表观遗传调控研究集体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协同调控机制研究集体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相关研究集体或研究人员

 坚持“减肥”18年,1%的成功是他们的前驱力  二十载学科交叉“实验”,这样“顶天立地”
青年科学家奖 更多>>   

20位青年学者获2022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田一超 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焕丽周恒
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孙峙 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研究员王博
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宝 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纪伟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烨 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崎
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仇晓兰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杜强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蔡韬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德会
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汤素芳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任洁
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邓海啸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史浩飞
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晏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昶乐姚涛
   

 

 邓德会:爱做梦的催化界“铠甲勇士”  蔡韬: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发论文
 凝聚最强“光”,探索微世界  美女科学家谈保鲜秘诀:要干点让自己不舒服的事
 陈昶乐:做国际原创高端聚烯烃产品  邓海啸:追光者的“高光时刻”与“光芒之外”
 蔡韬:十年磨一剑 绘制淀粉“蓝”图  杜强:热爱和使命感,让我乐在其中
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 更多>>   

6名个人、3个团队分获2022年中科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称号

年度创新人物:中科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杨燕初

年度先锋人物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良嵘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迎新

年度感动人物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何祖华

年度团队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科学卫星综合运控中心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化学家团队、力学研究所“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

 53天坚守冰川,换来309米长的珍贵礼物  “机器化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黄迎新:沙改土,盐碱地变良田  他们承担重要科研任务,但名字却在论文里少见
 仰望星空 探索宇宙的中国“牧星人”不断攻关  邬光剑:用“芯”解读亚洲水塔前世今生
 “过程女杰”杨良嵘:使命如歌,我自峥嵘  他们1天发4篇Nature,震惊学界
中科院召开年度工作会议

 

2月11日,中国科学院在2023年度工作会议上公布了2022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青年科学家奖、科技促进发展奖,以及2022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名单。

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予中科院院属单位在近五年内完成或显示影响的重大成果的研究集体或个人。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表彰在中科院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和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表彰在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益等科技创新活动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团队。中科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表彰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科技创新作出重要贡献并展现出良好精神风貌的全院年度先进典型。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