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对一例极其明亮的非重复型快速射电暴FRB 20250316A进行高灵敏度观测,未发现任何持续存在的射电源。这为非重复FRB的持续射电源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严格限制,深化了学界对FRB物理机制的认知。
FRB 20250316A是迄今发现的爆发强度最高的非重复暴之一,距离地球相对较近,是探究可能存在的极微弱持续射电源的理想目标。
研究团队利用美国甚大阵射电望远镜,在FRB 20250316A爆发后的一个月内对其进行观测。在对数据进行精细处理后,团队未发现任何持续射电源。此次观测的价值恰恰在于“未探测到”。团队在15GHz波段给出2.8微央斯基的流量密度上限,与中性氢强度映射国际合作团队在事件发生两个半月后9.9 GHz波段的2.2微央斯基上限相互印证,对非重复FRB的持续射电源亮度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约束,收紧了部分理论模型的空间,提示这类“孤独闪光”的产生环境可能比想象得“干净”得多。
该研究对FRB理论模型提供了极为严格的筛选。流量密度上限排除“强磁星-星云”这类在部分重复FRB源中被广泛讨论的模型,意味着像FRB 20250316A这样的非重复暴,其产生的物理机制和所处环境,可能与已有较深研究的重复FRB存在本质区别。这一发现,为中子星并合或年老磁星的巨型耀斑等过程,均发生在周围介质密度低、磁场弱的环境中,且不会留下明亮的、长期存在的射电源等其他理论模型,提供了支持。
上述研究为区分FRB的不同起源路径迈出了重要一步,加深了科研人员对宇宙中极端物理现象的认知。
9月18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支持。(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847/2041-8213/ae0324

美国甚大阵射电望远镜图像显示,在不同频段和观测时段均未在FRB 20250316A位置检测到持续射电源。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