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与纽约大学Tandon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突破性成果。他们成功将二维多层CuCrP2S6(CCPS)集成到硅基微环谐振器中,在短波红外(SWIR)波段实现了高性能非互易光学响应。该器件在1550 nm波长下表现出极低的插入损耗(0.15–1.8 dB)与高达28 dB的隔离比,同时支持主流TE偏振模式,标志着硅光子学领域的一大进步,为光通信系统和激光保护等应用提供了新技术路径。
该文章近日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题为“Non-reciprocal response in silicon photonic resonators integrated with 2D CuCrP2S6 at short-wave infrared”。
研究背景
非互易光学器件在现代光子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能够有效阻止反向光信号的传播,从而防止激光反馈和信号干扰。然而,传统磁光隔离器通常依赖于体积较大且集成困难的磁光材料,如磁光晶体和铁磁薄膜,这不仅限制了其在集成光电子系统中的应用,还可能带来较高的光学损耗。近年来,二维材料因其出色的光学透明性、优异的磁性及易于集成的特性逐渐受到关注。CuCrP2S6(CCPS)作为一种新型二维多铁性材料,其在短波红外区具有理想的透明性及磁光调制能力,为实现紧凑、低损耗、高隔离比的非互易器件提供了新的可能。
研究亮点
• 创新集成方案:本研究首次将多层CCPS与硅基微环谐振器深度集成,通过精密设计实现了磁场作用下的非互易光响应。外加直流磁场使得CCPS内层出现易面磁晶各向异性,诱发了顺时针(CW)与逆时针(CCW)传播光信号的模态不对称,从而打破了传统环形谐振器中光共振频率的简并性。

图1. 光子结构中的非互易相移
• 卓越性能指标:在1550 nm工作波长下,器件展示了极低的插入损耗(仅0.15 dB至1.8 dB)以及高达28 dB的隔离比。通过磁光作用,器件还实现了约0.4 nm的共振波长分裂,对应50 GHz的光学带宽,充分满足高带宽需求。

图2. 混合Si/CCPS微环谐振器的无源光学特性
• 紧凑化与TE模式兼容:该器件采用超紧凑设计,CCPS与硅波导的相互作用区仅22 µm至55 µm,CCPS薄层厚度控制在39 nm至62 nm之间。此外,器件直接在TE偏振模式下工作,与当前硅光子集成电路主流设计高度契合,免去了额外的偏振管理模块,显著简化了系统结构与制造工艺。

图3. 混合Si/CCPS器件的偏振依赖特性表征
总结与展望
此次研究成果不仅为硅光子集成非互易器件提供了全新的实现方案,也为未来高集成度、低能耗光通信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利用二维多铁性材料的独特优势,研究团队在降低器件尺寸和光损耗的同时,实现了高隔离比与宽带操作。展望未来,随着器件参数的进一步优化和工艺的不断成熟,基于CCPS的非互易光器件有望在光互连、量子通信、激光保护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光子集成技术迈向更高性能、更广应用的新时代。(来源: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微信公众号)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5-01826-w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