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ngineering 发布时间:2025/5/20 15:30:17
选择字号:
生物还原钒酸盐过程中的电子转移途径和钒同位素分馏 Engineering

论文标题:Electron Transfer Pathways and Vanadium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crobially Mediated Vanadate Reduction

期刊:Engineering

DOI:https://doi.org/10.1016/j.eng.2025.01.001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文章速览

微生物对钒酸盐[V(V)]的还原是环境地球化学和钒(V)解毒的关键过程。然而,对于在此过程中涉及的电子转移途径和V同位素分馏情况尚未明确。为此,中国地质大学地下水循环与环境演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宝刚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黄方教授共同带领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发表了题为“Electron Transfer Pathways and Vanadium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crobially Mediated Vanadate Reduction”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革兰氏阳性菌Bacillus subtilis和革兰氏阴性菌Thauera humireducens的V(V)还原机制以及该过程中发生的V同位素分馏。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菌株都能有效地还原V(V),在分别接种B. subtilis和T. humireducens后的10天内,初始浓度为50 mg/L的V(V)分别被还原了90.5%±1.6%和93.0%±1.8%。五价钒被生物还原为非溶性的四价钒,并发现其分布在细胞内外。通过细胞色素C、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谷胱甘肽的电子转移在V(V)还原中起着关键作用。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具有富集差异的代谢物(醌、生物素和核黄素)在两种菌株中均介导了电子转移。随着V(V)生物还原的进行,存留在水相中的同位素V表现出了更重的趋势。V的同位素组成动态变化遵循瑞利分馏模型,B. subtilis的同位素富集因子(ε)为–0.54‰±0.04‰,T. humireducens的为–0.32‰±0.03‰,并无显著差异。该研究为V(V)生物还原的电子转移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见解,并揭示了该生物过程中的V同位素分馏情况,这有助于理解V的生物地球化学并为V的修复开发新的策略。

论文题目

Electron Transfer Pathways and Vanadium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crobially Mediated Vanadate Reduction

生物还原钒酸盐过程中的电子转移途径和钒同位素分馏

作者

闫文月,张宝刚*,李依娜,路建平,费扬眉,周顺桂,董海良,黄方*

关键词

钒;生物修复;钒同位素分馏;电子转移

开放获取论文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5.01.001

更多内容

超滤工艺助力饮用水处理:高效去除抗生素,降低健康风险

任南琪院士团队:β-环糊精生物炭助力人工湿地高效脱氮

速看!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征集启动

周婷婷教授、王广基院士团队发现减轻栀子苷肝毒性新靶点,提出药源性肝损伤防治新方向

Engineering征稿启事:人工智能赋能工程科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全球变暖少于1.5°C,海平面也会上升 地球冰箱爆表!专家:警惕成发展最短板
香港新一代集装箱环保运输船试航成功 天眼火眼合璧,破解星团之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