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发布时间:2024/1/18 13:58:48
选择字号:
LAF | 从新加坡和大连看中国景观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论文标题:

1.The Replanting and Localizing of Chineseness in Whampoa’s Garden of Singapore新加坡南生花园中国特征的移植与本土化)

2.The Localization of “Imported” Urban Form in Northeast China:The Case Study on Circular–Radial Space in Dalian City(“输入型”城市形态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本土化演变:以大连市环形-放射状空间为例)

期刊: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中国景观特征的输出与海外景观的本土化正成为当代景观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冯立燊以新加坡历史上最著名的华人花园为例,剖析了中国华南园林特征如何被移植到新加坡这一近赤道国家;天津建筑大学副教授刘健琨及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出口敦则以大连市为例,分析了源自外来文化的几何形式的“输入型”城市形态是如何被“移植”到中国城市并形成了适应性发展的。

图文摘要 © 冯立燊

文章亮点

· 重现新加坡历史上著名华人花园——南生花园的格局

· 揭示园主故乡园林与南生花园的形态联系

· 剖析园主为服务于各种目的而采选的中国特征

关键词

新加坡;殖民地;胡亚基;海外华人;南生花园;中国特征

新加坡南生花园中国特征的移植与本土化

The Replanting and Localizing of Chineseness in Whampoa’s Garden of Singapore

冯立燊

新加坡国立大学

在19世纪的新加坡,尽管市区有多处地道、典型中式府邸,中式私家花园的设计方式却与同时期中国本土的园林不甚相同。为了研究这一现象,本文以新加坡最早一批中式私家花园中的典范——南生花园为例,阐释园主人在设计花园时如何及为什么选择性地采用某些中国特色,同时却又以非中式风格设计花园的其他部分。

本文对南生花园的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园主人、广东商人胡亚基的职业和文化背景,以及其社会关系、个人爱好和文化身份。由于花园已不复存在,我们研究了中国和西方的图文史料,以重现花园的空间布局和其他设计特征——其中一些可能具有浓厚的中国特征。继而对比南生花园与胡亚基故乡同时期建造的园林,以揭示它们在设计理念上的潜在联系。此外,本文探究了中国符号的选择与游园者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以剖析是什么影响了中国特征的呈现,以及华南景观在当时是如何被移植到新加坡这个赤道附近的殖民地的。

南生花园的月洞门及背后的水阁 ©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accession number: 1994-04908

南生花园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华南园林的比较 © 冯立燊

1963年的南生花园,水生植物在池塘中茁壮成长 ©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accession number: 2519

南生花园设计手稿 ©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accession numbers: 27/1897 & 204/1896

阅读原文请点击“The Replanting and Localizing of Chineseness in Whampoa’s Garden of Singapore”

图文摘要 © 刘健琨, 出口敦

文章亮点

· 环形-放射状空间被引入中国城市形态中,创造了新的城市景观

· 环形-放射状空间首先被引入大连,其本土化过程并非对于巴洛克城市象征性的模仿,而是对当地自然地形的适应性使用

· 环形-放射状空间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经历了形式与功能的长期演变

· 重新审视了“输入型”城市形态“本土化”的概念及其普适性的研究模式

关键词

“输入型”城市形态;环形-放射状空间;本土化;跨文化城市景观;中国城市语境;大连

“输入型”城市形态在

中国东北地区的本土化演变:

以大连市环形-放射状空间为例

The Localization of “Imported” Urban Form in Northeast China:

The Case Study on Circular–Radial Space in Dalian City

刘健琨1, 出口敦2

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2 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

历史上源自外来文化的“输入型”城市空间形态在被“移植”至中国城市后,由于文化根基缺失,易与现代主流城市建设脱节,其当代价值与城市更新潜力备受质疑。本研究以街区尺度下源于巴洛克城市的“环形-放射状空间为例,以厘清其引入中国东北地区城市的背景与动因,并以大连市为例,明晰其移植后在形式与功能上的适应性变化,继而提出城市更新建议。

研究发现,各种几何形式环形-放射状空间的引入,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欧、美、日等地区城市规划与理论的影响,但都强调象征性与功能性并重。环形-放射状空间在大连的城市规划建设具有时空连续性,但受地形、交通、规划理念等变化影响,形态与功能趋向独立,关联性减弱, 重要程度退居街道网络之后;其延承与变化在城市更新中需辩证考量。最后,研究重新提出“输入型”城市空间的“本土化”概念,并构建了普适性研究模式,为理解相似类型城市形态的演变提供了崭新视角。

基于几何形式的环形-放射状空间类型(数据来源:Mapbox) © 刘健琨, 出口敦

环形-放射状空间的跨区域相互影响关系 © 刘健琨, 出口敦

大连30处环形-放射状空间示意图(数据来源:百度地图) © 刘健琨, 出口敦

阅读原文请点击“The Localization of “Imported” Urban Form in Northeast China:The Case Study on Circular–Radial Space in Dalian City”

《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2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

http://journal.hep.com.c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