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松海等 来源:《海洋科学前沿》 发布时间:2022/5/19 9:24:06
选择字号:
研究揭示中华白海豚部分种群正经历快速衰退

 

微信图片_20220518162310.jpg

中华白海豚母子对,母亲已受伤。 中科院深海所科研团队供图,郑锐强摄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团队与汕头大学刘文华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期刊《海洋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发表学术论文。该研究整合了深海所与汕头大学2015年至2019年间个体照片数据库,对广西三娘湾及其毗邻海域中华白海豚进行种群建模,以评估该种群动力学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广西三娘湾及其毗邻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种群;该中华白海豚种群存活率在调查期间存在较大波动,提示该地区存在高强度的海洋应激源/压力源(stressor)。研究首次揭示该海域中华白海豚近期正经历较快的种群衰退,种群数量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下降了三分之一,并强调高分辨率数据对我们掌握野生动物种群状态的重要性。

微信图片_20220518162456.png

中华白海豚成体和幼崽图鉴 图片来源: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微信图片_20220518162513.png

广西三娘湾及其毗邻海域的中华白海豚。 中科院深海所科研团队供图,林文治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是驼海豚属四个物种之一,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易危”级物种。主要分布在从东印度洋贯穿东南亚直至中国中部长江入海口的近岸浅水海域。

在我国,中华白海豚零星地分布在东南沿海,包括厦门湾、台湾岛西海岸、珠江口、湛江、北部湾(包括三娘湾)和海南西南海域。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高速发展以来,中华白海豚生存受到严峻威胁。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香港大屿山北部水域的大规模填海造地,使得中华白海豚研究和保护首次进入研究者和保护工作者的关注视野。在内地海域,直到近年才开启较为系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生态学研究。

2015-2019年间,深海所研究团队和汕头大学研究团队在广西三娘湾及其毗邻海域共开展了112天实地调查,成功识别出了198头海豚个体,包括147头高辨识度个体(D≥3)。在合并数据集中,累积识别曲线在2017年年初达到平台期,即已实现种群全覆盖;其中123头个体(83.7%)目击次数超过5次,是该种群迄今为止质量最高的个体识别数据库。

通过构建Robust design模型,该项研究提出三娘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从2015年的156头降至2019年的102头。与之对应的是,研究团队在调查期间记录到较多的死亡海豚个体。例如2015年12月就发现了三具新鲜尸体。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针对死亡个体开展详细的剖检。因此,研究团队无法通过死因鉴定评估种群的主要威胁。

研究也发现该海域中华白海豚存活率(0.88-0.92)要显著低于厦门(0.976)、台湾(0.985)和香港(0.980)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存活率。此外,不同年龄层和性别间的存活率也与我们常规认识有所出入。一般而言,未成年海豚容易成为被攻击或捕食对象;而在成年个体中,雄性常常因交配权进行争斗。因此,存活率一般会呈未成年<成年雄性<成年雌性的趋势。但在调查的白海豚群体中,研究团队发现成年雌性的存活率较为稳定,但青年和未知性别成年个体的存活率在短期内剧烈波动。据此,研究团队提出调查海域中华白海豚在2015-2017年可能存在某种致死性的海洋应激源,造成该种群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了种群快速衰退。(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晴丹)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2.78268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