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tmosphere 发布时间:2021/9/18 18:06:47
选择字号:
“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人物——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学军 | MDPI 人物专访

微信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zEzNjgxMQ==&mid=2650009452&idx=1&sn=

a371e506b44f12b623b0c98c8c2696fb&chksm=f1de55a8c6a9dcbe355136ba2f88020f5

96dcdc3657ad82041e598837e1e8019feb8566b6c43&token=129349509&lang=zh_CN#rd

期刊链接:

https://www.mdpi.com/journal/atmosphere

刘学军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养分循环与环境专业委员委员、中国土壤学会氮素工作委员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委员委员、环保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公关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公关联合中心研究室首席专家,是EST、AE、生态学杂志等多个学术期刊的评委或编委。他长期从事农田氮循环、环境养分以及土壤酸化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大气氮沉降和氮素环境效应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已累积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80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参与出版专著14部。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3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国家科技部优秀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计划,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科学中国人》(2016) 年度人物,2021年入选“爱思唯尔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和“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访谈内容

Q:向我们介绍一下您课题组目前的研究项目情况吗?您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如何看待?

我所在课题组主要的科研工作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比较基础的研究:氮的循环过程及其控制因素,以及其对环境尤其是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活性氮,主要是氨气、氮氧化物等,我们主要研究该类物质如何影响大气氮素沉降,以及大气中PM2.5及其他污染物的产生;另一方面研究则偏向应用:课题组和一些公司企业有合作,主要从肥料产品的优化、施肥技术的改进、如何提高养分和氮肥的利用效率,以及减少氮素的环境损失,帮助解决生产中的问题。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碳中和是国家未来的重大目标,以后我国将更加关注精准控污 (包括大气治理、水治理还有土壤治理),以前是粗放式管理和治理,未来应该是在充分了解污染物来源、释放、控制、影响因素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更精准的控制和治理,包括产品的定向调控;纳米材料的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绿色投入品的研制等应该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同时,我们要注意水、土、气的协同治理,不能治理了一个方面牺牲了另一个方面。

Q:Atmosphere按照学科领域的不同研究方向,细分为十个专题,其中一个聚焦生物圈、水圈、土地与大气的交互研究,您对这个专题的发展有怎样的建议和期待?

我非常喜欢这个专题,我在和学生上课的时候就讲到圈层理论,生物圈、水圈、土壤圈、气圈、岩石圈,以及各个圈层之间的交互作用非常重要,他们互相的影响也是地球生命/生态系统不断发展非常重要的推动。结合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农业对生物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都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秸秆焚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肥料及农药的使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因此建议增加农业活动对各个圈层联动效应的相关的特刊。除了关注工业排放、点源的排放之外还需关注农业面源污染这样的主题。其他的研究重点包括氮循环、重金属、微量有机污染物 (POPs) 的排放、产生、控制过程以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关于水体和大气的交互作用,以前关注比较多的是磷污染,现在更多地关注氮磷交互作用。大气和生物圈的交互作用则比较关注森林植被等直接释放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 (VOC),以及植物VOC排放和近地表臭氧污染之间的关系。

Q:为Atmosphere的编委成员,您对期刊的未来发展和推广有哪些建议和期望?

期刊目前在Scopus位居二区,需要进一步在JCR分区上有所提升,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提高业内学者对期刊的关注度。我认为,期刊可以通过调研数据的支撑来推出有吸引力、有话题性的特刊,提前部署规划来提升期刊的影响,还可以多邀请有潜力的学者加入编委团队,助力期刊的发展,由此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提升分区排名,扩大期刊影响力。

Q:为领域内资深学者,您对青年科研学者的寄语有哪些呢?

年轻学者应该脚踏实地,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好高骛远,只有基础打牢固了,未来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另外,青年学者需要瞄准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持之以恒地努力。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年轻人一定不能犯学术道德的错误,不能去伪造数据,为了发表文章放弃学术道德是绝不可取的。年轻学者现在有很好的学术环境,只要把握住自己的方向,扎扎实实做工作,一定会有很好的前景,未来一定是他们的。

文章推荐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to a Southeast Tibetan Forest Ecosystem

西藏东南部森林生态系统的大气氮沉降

Wei Wang et al.

DOI:10.3390/atmos11121331

随着全球范围内大气活性氮 (Nr) 排放量的增加,对氮沉降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偏远环境中。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偏远环境的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因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对氮沉降的增强非常敏感。作者在西藏东南部的一个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进行了为期4年的连续监测,量化了大气中氮的浓度和沉降,发现其森林生物量和碳密度在世界范围内都很高。研究发现,年平均氮沉降量为3.00 kg N ha−1 y−1,还原态和氧化态的沉降量分别为1.60 kg N ha−1 y−1和1.40 kg N ha−1 y−1。NH4+和NO3−的沉降量受降水量的控制:氮的沉降量和降水量都是夏季最高,冬季最低。NH3和NO2干沉降量分别为1.18和0.05 kg N ha−1 y−1。大气NH3浓度为1.15–3.53 mg N L−1,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我们还发现,NO2的季节变化趋势不明显,其月浓度为0.79–1.13 mg N L−1。森林内氮总沉降 (bulk plus dry) 为4.23 (3.00 + 1.23) kg N ha−1 y−1。还原性氮是优势种类。综上所述,在森林净生产力和碳汇对氮输入的任何变化下,氮沉降变化范围都非常敏感,因此应继续进行更加详细的氮沉降定量研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