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烁等 来源:《分支系统学》 发布时间:2021/8/9 15:26:04
选择字号:
晚白垩世小型伤齿龙演化研究获新进展

 

伤齿龙是一种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北半球的小型兽脚类恐龙。由于早期发现的伤齿龙标本大多破碎,它们的演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东北部及蒙古高原发现了大量相对完整的伤齿龙类化石,其中一些甚至还保存有羽毛的印痕。这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伤齿龙类形态和演化的认识,并且厘清了伤齿龙类与其他阔羽盗龙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以往学术界普遍认为齿龙的演化伴随着身体增大的过程,即发现于下白垩统的伤齿龙体型明显小于发现于上白垩统的伤齿龙化石。但近些年在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一些晚白垩世小型伤齿龙与早白垩世的伤齿龙体型相当——这对伤齿龙体型演化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由于晚白垩世小型伤齿龙保存大多不甚完整,这对它们系统发育关系的重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最近,来自南加州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以及内蒙古龙昊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一件发现于内蒙古西部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的小型伤齿龙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这件标本只保存了部分颈椎、荐椎、尾椎和指尖,但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伤齿龙类中轴骨骼的解剖学特征。研究发现,这件标本保存了5枚愈合的荐椎、极为扁平的荐椎椎体,以及一条跨越第二至第五荐椎腹侧的浅沟。这些特征不同于其他晚白垩世伤齿龙,但见于早白垩世的伤齿龙。基于这些特征,研究人员利用补充修订后系统发育特征矩阵,确认了晚白垩世小型伤齿龙代表了早白垩世伤齿龙向晚白垩世大型伤齿龙的过渡类型。研究认为,晚白垩世伤齿龙类朝着两个方向演化:一是在体型没有显著增大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与体型变化无关的进步特征;二是体型显著增大且出现了许多与体型增大相关联的进步特征。晚白垩世伤齿龙类体型和特征方面的分化可能代表它们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总之,早-晚白垩世之交是伤齿龙类演化的关键时期,未来重点寻找和发现这一时期的伤齿龙类材料,对理解晚白垩世伤齿龙多样性极为重要。

这一研究工作得到人类前沿科学计划(HFSP)项目的支持,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演化生物学与系统学期刊Cladistics上。(来源:科学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cla.12467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