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田见晖团队的青年拔尖人才安磊教授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生物化学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绵羊作为模型,不仅建立了首个胚胎附植期间母胎对话的蛋白质图谱,还揭示了孕体利用糖酵解产生的乳酸作为妊娠信号,通过增强母体子宫组蛋白乳酸化,促进子宫向接受态转变的新机制。
胚胎附植过程中精确的母胎对话是妊娠建立的关键。在这一窗口期,异常母胎对话导致的附植失败,不仅是动物繁殖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人类临床中妊娠丢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思路,此前的工作只能孤立地关注附植窗口期的胚胎或子宫,难以系统研究其中的母胎对话关系,因此该过程的机制研究一直是繁殖和发育学研究的焦点和难点。
在该项研究中,团队利用绵羊作为模型,引入“配体—受体—通路”的整合分析策略,建立了首个孕体—子宫蛋白互作图谱。团队不仅利用该图谱挖掘出多个全新的母胎对话通路,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附植过程中孕体利用糖酵解增强产生的大量乳酸,作为妊娠信号作用于子宫,以增强子宫的组蛋白乳酸化水平,从而调节子宫接受态的新机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子宫的组蛋白乳酸化修饰,影响了众多与子宫接受态建立相关的重要过程。
该研究不仅通过全面解析胚胎附植期间的母胎互作图谱,揭示了母胎对话的全新机制,并且为优化动物繁殖管理方案和制定临床干预策略,改善自然繁殖或者辅助生殖后的妊娠结局,提供了重要线索。(来源:中国科学报 王方)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bc.2021.10145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