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领衔的一个团队,最新通过植物孢粉数据,全面还原出近2万年以来中国南方的植被变化过程。研究显示,近2万年内,我国南方气候由冷变暖。气候条件的变化,与人类早期先民从游牧采集转变为农耕定居关系密切,而人类活动也对植被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科研团队历时5年,在我国长江以南的20个地层剖面钻孔,最后选取其中14个点位的数据,研究过去2万年来植被随气候以及人类活动变化的规律。
科研人员发现,约1.8万年前,在中国南方,有温带植被分布在现在的亚热带地区。这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到约9000年前,植被分布类型与现在类似,说明当时的气候已明显变暖,与现在相当,局部地区温度甚至比现在还高。6000年前,植被特征与9000年前相似,这说明虽然当时已有人类活动,但早期耕作对原始植被和环境的影响还较小。到约4000年前,森林被火烧毁的痕迹明显增加,阔叶林大面积消失,这说明人类活动已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此外,在9000年前至4000年前,我国南方地区明显受到夏季风影响。这使得气候更加温暖湿润,充足的水分对农业发展有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比其他地区更早,影响也更加明显。
“这项研究反映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对现在的环境研究也有借鉴价值。今后,我们还将研究更多剖面数据,更全面、系统地还原古环境变化。”负责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王伟铭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权威学术刊物《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来源:新华网 王珏玢)
相关论文信息:doi.org/10.1360/N072018-00020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