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祖先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驯化农作物、从狩猎采集者变成农民的?美国一项新研究认为,农业可能起源于历史上自然环境良好、物资相对丰富、人口密度较高的时期,可谓“生于安乐”。
过去一万多年里,世界多个地区的居民各自发明农业,人类社会乃至地球面貌都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农业起源的时机,学术界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农业是良好条件的产物,有人认为是恶劣环境迫使人类尝试驯化作物,也有人认为并无统一规律。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发表的报告说,他们建立模型推算历史上的人口密度,对上述三种假说进行检验,发现在所有发源地,农业都诞生于条件较好的时期,“生于安乐”而不是“生于忧患”。
研究人员利用世界各地220个狩猎采集社群的数据,分析多种环境因素对人口的影响,包括环境生产力和稳定性、居民迁徙距离、与海岸的距离、土地和其他资源拥有情况等,建立了一个能较好预测人口密度的模型。
他们结合历史气候数据,用这个模型对2.1万年前至4000年前的全球人口密度进行推算。结果显示,在从中东、美洲到新几内亚的12个农业发源地,尽管人们发明农业的时间相隔数千年,驯化的作物种类也大不相同,但农业活动全都开始于环境良好、人口密度较高的时期。
研究人员认为,良好的生活条件使人类有余力将新想法付诸实践,较高的人口密度也有利于思想碰撞、促进创新。他们还说,该模型可用于推算更长时间里的人口密度,探寻人类历史上其他重大转折。(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