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飞翔等 来源:《科学报告》 发布时间:2017/4/21 13:28:33
选择字号: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曾为温暖湿润低地

西藏始攀鲈及其生境复原图。吴飞翔供图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但对于它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规模、隆升过程中西藏地区环境曾如何演变等问题,科学家们的分歧很大。日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飞翔团队在学术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论文,通过对特定的鱼类化石及其伴生植物化石的研究,推测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在距今约2600万年至2400万年前,曾是温暖湿润的低地。这一成果为重建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新添了独立证据。

据吴飞翔介绍,他和同事们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和尼玛盆地晚渐新世(距今约2600万年至2400万年前)地层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攀鲈化石,并将其命名为西藏始攀鲈(Eoanabasthibetana)。这是攀鲈科迄今最早且最原始的化石代表,将这一科的化石记录前推了约2000多万年。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在始攀鲈标本中观察到了许多与现生攀鲈相似的特征。攀鲈今天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和非洲中西部热带地区的河湖边缘或沼泽水洼等水质不佳,通常呈缺氧状态的水体里。作为对这种特别环境的适应,它们鳃腔内演化出了结构如花朵一般的迷鳃,这使攀鲈可以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而且,由于迷鳃的存在,其“正常的”鳃大大萎缩,以致其水下呼吸远不能满足鱼体存活所需要的基本氧量,所以攀鲈必须经常将头伸出水面,吞吐空气,甚至在雨后离水登岸“行走”,甚至上树,故得名“攀鲈”。

这种特别的迷鳃也在西藏的始攀鲈标本中被发现了,这说明它们有着相同的生态习性和适应策略,指示了其栖居地的古环境。“这说明西藏始攀鲈很可能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当时青藏高原腹地的环境可能与今天南亚、东南亚某些地区的环境相近。”吴飞翔解释道。

这一推断也得到了其他古生物学证据的支持。比如,与始攀鲈同层的植物群落(比如棕榈等)、昆虫和其他鱼类等,同样都是一些典型的温暖湿润环境里的生物类型,也指示当地的古海拔约为1000米左右,与攀鲈化石研究的结论一致。吴飞翔说:“这样一个生物群落的存在,说明当时高原内部尚未明显隆起,也间接说明当时自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至少可以深入到西藏的中心地区——今天西藏南侧横亘东西的巨大山脉在当时至少还没有发育成像今天一样的规模,尚不足以阻隔南来的热带气流。”(来源:光明日报 齐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