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次勇等 来源:《JAMA儿科》 发布时间:2016/8/23 13:27:41
选择字号:
研究建议关注中国青少年药物滥用

 

一项针对中国青少年的研究15日说,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与青少年此后的自杀相关行为有关。研究人员建议,中国应严格控制处方药物的销售,尤其是对青少年,并学习欧美建立长期监测系统。

这项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上。负责研究的中国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卢次勇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说,他们从2007年开始,与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合作,每两年对在校中学生进行一次“青少年物质滥用以及健康行为”调查,此研究是其中的一部分。

研究人员说,虽然此前的研究已发现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物与自杀倾向有关,但是无法验证是否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物发生在前,出现自杀相关行为在后。

为此,研究人员在2009年至2010年间从广州随机调查了3200多名学生,并进行1年的随访。这些学生平均年龄近14岁,男女各半。

结果显示,有1.8%的人报告出于非医疗目的用过阿片类药物,0.8%的人用过镇静剂类药物,1.8%的人用过兴奋剂,2.8%的人用过其他处方药。在随访中,17%的学生报告有自杀意念,3%的人报告自杀未遂。

分析表明,那些在研究开始时报告存在非医疗目的使用阿片类药物和非医疗目的使用镇静剂类药物的青少年,在随访期更有可能出现自杀意念及自杀尝试。卢次勇说,这表明中国青少年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物对自杀相关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他建议,中国应严格控制处方药物的销售,尤其是对青少年;学校及家长应意识到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的危害,并对青少年起到积极教育的作用;要密切关注目前存在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物行为或出现抑郁症状等的青少年,并配合健康机构促进其早日康复。

研究人员希望,中国能建立一个与美国“监测未来计划(MTF)”、欧洲及北美合作的“学龄儿童健康行为调查(HBSC)”类似的长期监测系统,以监测和控制中国青少年的物质滥用及自杀等问题。

研究人员也承认这项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对象只包括了在校学生,不包括那些退学或者调查当日不在校的青少年;未将自杀导致死亡的严重案例包括在内;采用自填式问卷的调查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研究随访期较短,只有1年时间等。(来源:新华社 林小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