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B类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在纳米超导量子干涉器件(nanoSQUID)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超导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王镇,副研究员陈垒等人发明并研制了一种全新的3D nanoSQUID器件,相关成果于11月7日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DOI:10.1021/acs.nanolett.6b03826)上。
NanoSQUID是基于SQUID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超导器件,它通过现代微纳加工技术将SQUID的超导环缩小到纳米级别,构成极端灵敏的微观自旋探测器,理论上可以达到测量单电子自旋的灵敏度。此前的nanoSQUID器件由于普遍采用2D平面结构,很难形成理想约瑟夫森微桥结,从而存在临界电流-磁通调制深度较低的问题,限制了器件的灵敏度。该团队通过自主创新研究,利用卓越中心的一流超导器件工艺平台,在国际上首次制备成功Nb基3D nanoSQUID器件,获得了较理想的约瑟夫森效应,磁通调制深度高达45.9%。同时,该器件在0.5 T的平行磁场环境下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完全满足X-band(~10 GHz)自旋磁共振条件,为Nb基nanoSQUID在单电子自旋探测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获得审稿人“解决了该领域二十多年的难题,有望实现nano-SQUID的革命性突破”的高度评价。
该项工作获得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超导电子学应用基础研究”(XDB04000000)、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61306151)和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SKLFMI201504)的大力支持。(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