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U Lei 来源:《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 发布时间:2015/2/3 15:49:27
选择字号:
我国降水分布机制研究获进展

 

图示:基于观测资料和偶合模式控制试验的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合成分析。其中(a)-(c) 显示的是90年代末期的正PDO年(P2,1976-1996年)减去负PDO年(N1,1946-1975年)的合成分析,(d)-(e) 为上世纪早期的正PDO年(P1, 1925-1945)减去负PDO年(N1)的合成分析。数据分别来自我国740个站点的观测数据(a), GPCC(b, d)及CRU格点降水数据(c, e) . (f) 为600年控制试验中PDO正位相减去负位相期间的降水合成分析结果。

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分布和异常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具有深刻影响,特别是1970年代中后期至上世纪末期出现的“南涝北旱”现象更是引起了一系列的旱涝灾害,其机制和成因是我国气候工作者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于雷、郜永祺及挪威皮叶科尼斯气候中心Tore Furevik, Odd Helge Otterå博士发现,“南涝北旱”现象并不是仅仅出现在70年代,而是受到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调节的一种年代际变率(如图)。他们通过分析近百年的观测资料发现当PDO处于正位相期间,我国华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而长江中下游一带则偏多。进一步分析表明当PDO处于正位相期间,冬季副热带太平洋东部的海温暖异常可以传递到热带东太平洋区域,引起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变暖。后者导致该区域大气上升运动增强以及相对应的西太平洋区域下沉运动增强,使得年代际尺度上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增强,阻挡了水汽向北的输送。上述机制在通过分析卑尔根气候耦合模式的600年控制试验及两个海温强迫试验得到了验证。

该研究提出的机制不但可以解释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期的“南涝北旱”,也适用于20世纪早期的PDO正位相期间(1925-1945年)同样出现的华北降水偏少而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的降水异常分布。 因而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我国东部地区年代际降水分布的预测。

上述研究结果先后发表在《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Climate Dynamics 上。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