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普遍认为,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曾在6550万年前撞击地球并造成恐龙灭绝。不过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提出新观点:在小行星撞地球前,部分恐龙实际上已濒临灭绝。
此前关于恐龙灭绝的大部分研究都是通过估算不同时代恐龙数量的变化,其结论很容易受到化石记录差异的影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布鲁塞特领导的团队首次利用形态差异研究了恐龙灭绝,其原理是,一个种群中个体形态差异越大,种群总体而言更健康、更有活力。
研究人员利用数据库计算了北美7个主要恐龙群体、近150个恐龙物种的形态差异后发现,在白垩纪晚期的约1200万年间(约7700万年至6550万年前),小型食草恐龙如甲龙、肿头龙,食肉恐龙如霸王龙、虚骨龙及尚未进化出先进咀嚼能力的蜥脚类食草恐龙种群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甚至有所改善,而部分体型、食量较大的食草恐龙如鸭嘴龙、角龙种群的生物多样性在持续下降并濒临灭绝。
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在英国新一期网络期刊《自然—通信》上。布鲁塞特认为,他们的结论虽然仍可商榷,但至少说明,白垩纪晚期恐龙种群在发生剧变,完全理解恐龙灭绝事件尚需更多研究。(来源:新华社 任海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