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3000年前的中非雨林造成了巨大影响。图片来源:Guenter Guni/iStockphoto
大约3000年前,中非是一片处于过渡时期的景观。随着区域气候变化将之前湿润的气候模式转为更干燥、更温暖的气候,茂密的常绿森林逐渐让位给热带稀树草原和大草原。但是气候并非唯一起作用的因素。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人类在这个时候涌入该地区可能加剧了一些原始雨林的消失。
日前在《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的这项研究成果让研究人员感到惊讶。论文第一作者、法国海洋探测研究所的地球化学家Germain Bayon表示:“说实话,一开始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关于人类的问题。”
他和同事最初打算调查沉积物与化学风化作用,或土壤及岩石分解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分析了采自刚果河河口附近——几千年来的径流会聚于此——的海洋沉积物岩心。Bayon解释说,由于岩石是由不同的矿物质构成的,因此这些物质更容易风化,更容易被侵蚀,最终被冲刷到海洋中,并在海底形成黏土层。通过分析黏土的构成,科学家便能够重建过去风化作用的强度,以及推断当时的环境条件。
研究人员分析了在沉积层中留下独有特征的元素,例如氢。这些地球化学标记与过去的沉积水平相一致。他们同时还调查了代表风化作用强度的铝和钾的比例,就像预期的那样,风化作用的模式与沉积水平很接近,但这种情况只维持到距今约3000年前。Bayon指出,在那个阶段,模式开始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沉积层似乎经历了非常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而这仅仅用气候变化是无法单独解释的。因此研究小组开始怀疑是否有其他的因素也对此产生了影响。
事实证明,就在这个时期,班图农民开始在中非大规模扩张,并在雨林中定居下来。语言学研究和考古学证据也支持了这一结论。或许最重要的是,考古学家已经发现,班图人将农业带到了这一地区,他们种植的作物包括珍珠粟和山药。然而为了珍珠粟的生长,季节性,或者说明显的潮湿与干燥的季节是必需的。换句话说,气候变化趋势更加显著的季节性为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为了培育庄稼,班图人不得不砍伐大片的森林,使土壤暴露出来以便风化。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土地的集约利用可以戏剧性地提高化学蚀变的速度,这将能够解释3000年前风化作用的突然变化。
Bayon表示:“气候对于农业的到来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人类引入和发展农业可能对土壤侵蚀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并未参与此项研究的美国纽约州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地球观测站的海洋地质学家Peter deMenocal指出:“这是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研究。”他说,即便与自然气候变化遗留的痕迹相比,“人类给环境留下的足迹也是十分巨大的”。
刚果民主共和国世界资源研究所中非森林计划协调人、古生态学家Terry Brncic认为:“这篇文章代表了一项非常完美的研究,说明早期班图农民实际上对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多年来我一直在等待这样的证据。”(来源:中国科学报 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