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原野等 来源:PNAS 发布时间:2011-8-19 12:44:30
选择字号:
猕猴母婴过早分离导致心理创伤
 
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出生后就与母猴分离的猕猴的创伤行为,发现这些猕猴可能遭受持续的焦虑症状,这一研究说明猕猴可能是研究儿童期创伤经历的一个适宜实验模型。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马原野研究员和胡新天研究员,这一研究组主要从事大脑前额叶认知功能及其与某些精神、神经疾病关系以及心理成瘾的脑机制方面的研究。目前研究组利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行为学、神经药理学及生理心理学手段,探讨意识、认知过程的起源、演化及其脑机制。
 
研究显示母婴过早分离会给婴儿神经系统发育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使他们在成年后心理承受力过分脆弱。有调查就表明出生不足3个月即与母亲分离,而且没能得到其他人特别关爱作为补偿的婴儿,成年后酗酒的比例远远超出其他人群。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在猕猴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他们分析了母婴分离对出生后即与母亲分离的猕猴在3年后的影响。在这些年间这些猴主要是由同伴抚养,它们过一种正常的社会生活。与被自己的母亲抚养的猴相比,被同伴抚养的猴的颈部后面的毛发中的压力激素氢化可的松的基准水平更低,而氢化可的松有助于管理压力。
 
另外,3年的正常社会生活看上去没有彻底消除早期母婴分离的影响:由同伴抚养的猴的走动更少,更不常与其它猴坐在一起。而且这些猕猴绕着自己的笼子走,吮吸自己的手指和脚趾,并且比母亲抚养的猴更经常地抓住自己身体的一些部分,这说明出生时的母婴分离可能导致持续到至多3岁的焦虑行为。
 
这项研究确认了与母亲在早期分离可能影响猴的压力应对能力,但是这种不良效应的持续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未知的。这些发现提示猕猴可能是研究儿童期创伤经历的一个适宜的实验模型。
 
除此之外,今年这一研究组还在灵长类大脑前额叶皮层研究上取得较大进展,他们发现了灵长类大脑前额叶背侧部涉及到了和“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这可能是人类自我意识产生的神经基础。英国一家著名的神经科学杂志《神经科学与生物行为评论》(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IF 7.8))特邀请这一研究团队对其系列研究工作撰写了一篇综述文章“The egocentric spatial reference frame used in dorsal–lateral prefrontal working memory in primates”(YuanYe Ma et al, 2011)。(来源:生物通 万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