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与之江实验室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与科学十年国际会议”在杭州举行。来自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科学”的融合发展,共绘未来科学愿景。
活动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的致辞中拉开帷幕。他指出,人工智能是科技向善的工具,能够与“科学十年”相互推动,帮助科学家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王坚引用了艾伦·图灵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即“一个人配备了纸、笔、橡皮擦并遵循严格的准则,实际上就构成了一台通用机器”,并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就是另一种纸和笔,能帮助人类拓展其创造力,应对全球性挑战。”
王坚致辞。主办方 供图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莉迪亚·布里托(Lidia Brito) 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缩短科学发现周期、帮助人类应对挑战。她呼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开放创新资源共享,促进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等的发展,为人类和地球福祉服务。
会上,青年科学家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天文学、生命科学、材料学以及“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极交叉”等前沿领域的科研突破,推动科研范式的深层变革。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之江实验室联合牵头申报的全球开放暂现源望远镜阵列(Global Open Transient Telescope Array,简称GOTTA)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十年”首批认证计划项目。上半场的学术对话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的天文学与GOTTA”展开。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邹虎首先介绍了GOTTA计划,展望AI如何助力大规模时域天文数据的实时处理与科学发现。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胡义则分享了“具身智能望远镜”的前沿构想,探讨AI与观测设备的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黄样从GOTTA计划出发,系统阐释了从大数据到大科学发现的实现路径。广西大学教授刘宏邦聚焦伽玛射线暴偏振观测,介绍了基于“三体计算星座”的实时探测与智能分析。之江实验室天文计算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家Thomas Bisbas分享了AI在天体化学领域解析复杂分子谱线的潜力。
下半场学术对话围绕“人工智能在四极问题上的探索实践”展开。中国科学院南京天光所研究员、南极天文台总工程师李正阳首先探讨了在人类难以抵达的极端环境下,AI如何助力天文观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副研究员范舟结合GOTTA项目,分析了AI在暗夜保护与星空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袁文平展示了人工智能应用于粮食安全评估的意义和方法。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领域首席科学家刘石平分享了AI在基因组学与脑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之江实验室新材料计算研究中心研究专家Anna Stepashkina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加速新材料研发的应用成效。
?
本次会议上,之江实验室还牵头发布了两项重要倡议——“AI科学边界挑战”倡议以及“橄榄叶计划”倡议。
之江实验室科学模型技术总师薛贵荣介绍说,“AI科学边界挑战”旨在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且适合利用人工智能方法攻关的科学难题,推动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的深度融合,拓展人类科学探索的边界。倡议面向全球科研人员、机构以及公众,计划于2026年4月在“2050大会”上公布第一批获奖题目,并于同年底发布阶段性成果。
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技术总师李超作“三体计算星座”主题分享,并介绍了“橄榄叶计划”倡议。之江实验室与合作伙伴每年将提供1-2颗计算卫星作为“橄榄叶计划”实施载体,用于太空科学载荷搭载试验和太空智能应用验证。该计划面向全球公开征集方案,通过开放太空计算和数据等创新资源,提供科学载荷搭载和应用验证服务,支持开放科学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