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又逢新修订的《科普法》施行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一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覆盖城乡、惠及各族群众的科普盛宴在天山南北火热开展。
从葡萄沟到沙漠植物园,从基层农技推广点到现代科技馆,跟随中国科协主办的“丝路聚英才,助力辉煌70年”中央媒体新疆行活动,记者看到,新疆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科技之力正深度融入并赋能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之地,要探索既能普及科学知识,又能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科普形式。”乌鲁木齐市科协主席谢静霞说。
57年,让甜蜜事业更新换代
“50多年了,我从‘葡萄姑娘’变成了‘葡萄奶奶’,牙都没了,还是愿意继续给农民朋友们讲种植知识,继续学习新知识。”78岁的海力其汗·玉素甫,退休前是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退休后仍一直在农村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金秋九月,又恰逢首个全国科普月,来找她拜访、求教的人特别多。
“我的名字海力其汗,维吾尔语的意思就是‘葡萄姑娘’。”海力其汗1968年从新疆八一农学院(现新疆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即主动申请回到家乡,希望以所见所学帮助乡邻提高农技水平,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从最初不被村民信任的“小丫头”,成长为备受尊敬的专家,曾经的坎坷、波折早已消散,海力其汗心中只充盈着感动和坚定。
曾经在她感到压力很大的时刻,一位农民从六七百公里外的火焰山来找到她,希望学习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受限于交通条件、经济条件,他一路是骑着摩托车赶来的。许多年过去了,海力其汗已经记不清他的名字和样貌了,但风尘仆仆中那坚定的眼神,也成为海力其汗前行的动力。
无核紫、淑女红、美人指、无核白鸡心……57年来,她推广种植新品种26个,其中已经有8个品种在吐鲁番和全疆其他地区推广种植,改变了当地葡萄种植品种单一的现状,为吐鲁番葡萄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葡萄奶奶”种植的各种普通。张楠摄
海力其汗退休后,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吐鲁番市唯一一家特色林果业科普示范基地,承担过12项科技课题,并在示范基地建立了850平方米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每年培训农民2500人次,带动科技示范户200户,带动面积1.2万亩,更坚持每年对10位有发展潜力的农民青年进行技术帮带指导。
在海力其汗和众多农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吐鲁番的葡萄种植面积已由4万多亩增至63万亩,亩均产量由700公斤增至2500公斤。
扎根火洲,给梭梭和胡杨当“翻译官”
“荒漠植物是如何在缺水的环境中生存的?”“它们对防治沙漠化有什么作用?”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下称新疆生地所)副高级工程师康晓珊的科普课《荒漠里的植物不简单》上,中小学生常常被激发出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
康晓珊为中央媒体团讲解胡杨特点。张楠摄
从事科普工作以来,尤其是2019年成为新疆生地所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专职科普人员以来,康晓珊扎根火洲,立足该植物园荒漠植物特色,设计研发多个荒漠植物特色科普课程,将科普阵地建立在祖国最热的地方,常年开展荒漠植物生存智慧与科学家精神相结合的主题科普实践活动。
其中“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和“观察秋天里的一棵树”主题系列活动,将科普讲座、直播、线下实践相结合,参与人数超2.5万人次,“观察秋天里的一棵树”活动获评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
从梭梭树到骆驼刺,从胡杨到红柳,每一种植物都仿佛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展示着荒漠植物独特的生存方式和顽强的生命力,诉说着大自然的奥秘与生命的奇迹。公众认识荒漠植物的同时,也被荒漠植物精神所感染,被老科学家精神所激励,萌生家乡自豪感,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而“世界海拔最低的植物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因“低、干、热”的特点而闻名于世,其前身是建立于1972年的吐鲁番红旗治沙站。
建站之初,面对严峻的“沙进人退”困境,应吐鲁番人民政府要求,建立防护林带及防风固沙示范样板区,有效阻滞风沙进一步前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广泛收集荒漠植物并进行引种驯化,建立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建园50余年来,这里累计引种各类植物800多种,已成为中亚荒漠植物资源(物种、基因)储备库、中国荒漠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基地和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其发展历程,更是科技赋能边疆发展的生动写照。
从四大发明到5G低空经济,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5D动感影院里传来阵阵惊呼,孩子们随着影片情节起伏而欢呼雀跃;“深海电梯”载着大家直抵海底世界,领略深蓝奥秘,大家一边躲避着海洋生物,一边记录着“蛟龙”号的深潜数据;智能机器狗和机器人的精彩表演,赢得孩子们的阵阵掌声……
小观众正在5D动感影院实时体验。图源:新疆科技馆
在新疆科技馆,几百件互动展品,让观众目不暇接、流连忘返。9月5日,全国科普月新疆主场活动开幕,“科技与现代文明同行”体验展在新疆科技馆同步亮相,成为主场重点活动。体验展上,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跨时空相遇,为观众带来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响。
展览从四大发明复制品和体验项目,到5G+低空经济、算力互联调度平台、AI机器人等前沿成果,再到航天模型、VR太空体验、遥感应用等先进技术,构建起“科技传承—当下实践—未来展望”的叙事线,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科普体验。
乌鲁木齐市第73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浩文说:“这个展览让我真切感受到,科技一直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作为全疆科普事业的“领头雁”,新疆科技馆在全国科普月期间精心策划系列活动,构建科学传播核心阵地,新疆科技馆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科学报》,也希望借此良机能为全疆科技馆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模板。
40年来,新疆科技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30余个称号。
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新疆科技馆持续开展科普基层行活动,老乡们从原先的几乎完全不懂国家通用语言,到现在能够流利交流、谈生意甚至在疆外工作生活,从不知“科学种植”“农业技术”为何物,到遇到问题主动联系专家求解,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普是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力纽带。”老乡们交口称赞。
目前,新疆构建起以34个实体科技馆、92辆科普大篷车、45套流动科技馆为骨架的现代科技馆服务体系。随着北疆科普场馆联盟建立,南疆三地州30个乡镇科普文化馆稳步建设,一张更加密实的科普服务网络正在形成,为新疆的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学启蒙,到如今新时代科普工作蓬勃发展,新疆科普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为促进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