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信权威、人云亦云,要树立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谈镐生
谈镐生(1916.12.1—2005.9.28),力学、物理学及应用数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今天是谈先生去世20周年。
笃志:吾将上下而求索
1916年,谈镐生出生于苏州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立志科学救国,把精力聚焦在数学和物理上。1935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940年,他进入中国航空研究院任副研究员,其间发明了当时空军训练急需的“滑翔机蒙布表面张力测试仪”,解决了国防领域的燃眉之急。
?
▲1946年,谈镐生在康奈尔大学(图片来源:《谈镐生文集》)
1946年,谈镐生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同年转入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师从冯·卡门大弟子西尔斯。三年间,他跟随概率论大师费勒学习微分几何,跟随汉斯·贝特学习理论力学,毕业时被同时授予航空、数学和力学博士学位。
成就:锥流激波立丰碑
谈镐生长期从事流体力学及稀薄气体力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他建立了马赫波三维流场间的相互作用理论及激波的马赫反射理论,求得了三重点的强度,被认为是对核爆炸破坏理论具有关键性突破性的工作。
1954年,谈镐生通过理论分析,否定了“定常分离区”在定常理想流场中出现的可能性,求得了实现这种分离区的流场的独特定律,从而解决了普朗特—卡门疑难,成为理论流体力学的一项经典成果。
?
▲谈镐生(右1)同导师西尔斯(右2)和郭永怀(左2)等人在康奈尔大学(图片来源:《谈镐生文集》)
20世纪60年代,谈镐生求得有限生长期的涡线解及其末期衰退定律,研究了非均匀湍流的末期衰变规律。他关于低空大气湍流的研究为农田地表湍流边界层研究提供了基本方程,为十几年间美国和日本的农田地表边界层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鉴于在流体力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美国科学名人录》编辑部三次致信谈镐生,希望收录他的名字,但每次都被他拒绝。在谈镐生看来,“我是中国人,如果有幸被视为名人,则应列入《中国科学名人录》”。就这样,他始终保持中国国籍,直至回国。
执炬:归来筑基谋长远
1965年底,谈镐生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73年,他在力学所大会上疾呼:“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为了工作,学习才能工作,学习就是工作。”
在力学的未来发展问题上,谈镐生坚定认为应重视力学的基础研究,并积极促成1978年8月全国力学规划会议的召开。同年12月,力学所成立基础研究室(十七室),由谈镐生直接负责。其间,他推行自由选题、注重基础和加强人才培养等举措,使研究室气氛活跃,取得了丰硕成果。
?
▲谈镐生院士指导博士研究生(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谈镐生曾说:“回到祖国的最大愿望是把自己的学识献给人民,为祖国培养一批青年科学家。”他最早提出了“关于研究生两级培养制度的建议”,还建议按不同年龄,通过不同途径培养和提高在职科技人员业务水平,为祖国夯实未来科技发展的基础。
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谈镐生秉持这一执着又坚定的信条,为科技助力民族复兴的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