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5 16:06:45
选择字号:
AI如何影响未来化学?科学家们说……

 

9月22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未来化学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论坛以“人工智能——描绘化学研究的未来蓝图”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AI时代研究范式创新”“化学智能系统发展”“跨学科融合”三大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AI)在化学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科学问题的可预测性,助力更快解决材料研发、新药研发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他同时提醒,AI应用需聚焦重要科学问题,以真正推动化学学科实现突破性发展为目的,而非“AI for AI”。

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鲁白指出,尽管中国的科学研究已经发展到世界第二的水平,但原创能力仍较为薄弱,相当一部分研究表现为“资源堆积型”“热点追踪型”“me too/me better”这三类模式。在他看来,AI将从根本上改变科研范式,而这也是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的目标。研究院鼓励科学家开展前沿性、开拓性、突破性、颠覆性的研究,进而推动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及科研文化的变革。

论坛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

论坛现场,12位科学家陆续登台分享,介绍团队的最新进展,展现了AI时代下化学及交叉学科的未来方向。

聚焦“AI时代研究范式创新”,科学家们分享了AI突破传统化学依赖经验试错的瓶颈、重构研究逻辑的探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东辉以《基于机器学习的高精度普适水分子力场的构建》为主题,介绍了团队在高精度力场方面的工作;复旦大学教授刘智攀围绕《通用全局势函数模型和LASP-AI平台驱动科学发现》,分享了团队通过构建全局势函数模型助力材料与反应设计的探索;日本东北大学教授李昊在报告《AI+材料的数字平台驱动闭环框架》中,介绍了“数字材料”理念,以及团队构建的“预测—验证—反馈”闭环路径;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麻生明的报告主题为《ATA反应:手工及自动化试错和AI探索》,基于从大量实验中收集的数据,他带领团队将实验模式从“摇瓶子”转向“挖数据”,通过描述符预测实验结果。

如何应对“具身智能”和“AI幻觉”的挑战?科学家们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何晓在报告《“华东师范大学ChemGPT 2.0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化学家——华24”》中,详解了ChemGPT 2.0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协同系统加速解析大气化学反应机理的机制;厦门大学教授洪文晶聚焦《具身科学智能:人工智能驱动的分子科学创新》,展示了团队在单分子器件高电导与低功耗领域的突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江剑在报告《人工智能增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中,直指纯数据驱动的短板,强调基于物理知识嵌入的AI模型,才是AI for Chemistry的重要方向。

当AI在化学基础研究中扎根,其与交叉领域的碰撞更显活力。药物研发领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健分享了团队在First-in-class药物设计方面的工作,目前已推进P53等候选分子至临床阶段;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郑明月则以AI药靶预测为核心,围绕新靶点筛选与反卷积开展研究,为创新药研发铺路。蛋白质工程领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洪亮团队开发的Venus系列大模型,让“非专家也能精准创新”成为可能。生命科学交叉领域,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卢培龙详解了电压门控阴离子通道设计及调控神经元活性的成果;北京大学教授高毅勤则以《AI与分子计算:从工具到助手》为题,阐述了AI与分子模拟融合、多智能体协作及染色质三维结构相关的研究,为癌症靶点探索提供新路径。

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承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