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同济”号、蛇形机器人……同济19项成果亮相工博会 |
|
9月23日,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开幕,同济大学共有19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
其中,“轨道交通智能化多模列控自主核心技术及重大应用”获工博会CIIF创新引领奖,“智能建造场景的空地协同感知装备、技术及应用”获工博会高校展区创新金奖、“跨域作业型边缘智能蛇形机器人”获工博会高校展区创新奖。
?
“小体量”承载“大作为”
自今年7月交付以来,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已经顺利完成3个航次的科学考察任务。此次,“同济”号的船模也在工博会亮相。
据介绍,“同济”号是我国首艘获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规范i-ship四项认证的海洋级科考船,具备岸基远程遥控、开阔水域自主航行、智能能效管理和智能集成平台四大核心功能。通过精巧的设计,建造团队在2000吨级船舶平台基础上,打造出包括460平方米甲板作业区域、320平方米实验室区域、人均10.2平方米居住舱室等工作生活一体的空间,等效实现了3000吨级科考船的作业能力,实现“小体量承载大作为”。
“同济”号肩负科研与育人双重使命,是多学科研究的移动平台。它可搭载作业型水下遥控机器人(ROV)、多台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及多种类无人系统,具备移动观测节点和固定观测节点综合自组网功能,可开展海洋地质、生态、大气等综合科考任务。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同济”号年均计划执行240天海上任务,主要包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的运行和维护,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海上调查预研究、高校学生海上实习和人才培养,以及承担其他海洋科学考察和海洋装备海试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助力国内外近百条轨交线运行
为打破轨道交通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的国外垄断,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张雷团队和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自主研发了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及其全生命周期的智慧运营解决方案,开发了高可信的完整性工程数据准备工具包,建立了SIL4级工程数据准备过程,将工程项目设计效率提高了50%,为城市轨道交通的绿色与生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团队研制和开发的列车车载设备、轨旁设备、目标控制器和调度系统等产品体系,成功应用于深圳地铁20号线、上海地铁3号4号线和武汉地铁1号线等轨交线的信号系统更新,将列车自动运行系统(ATO)自动驾驶参数调整效率提高了30%。
此外,该项目还实现了中国首套全自主化的城轨列控系统整建制出口,已成功应用于28个国家与地区的近100条轨道交通线路(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等),开通里程超过2605公里,创造了单一CBTC系统开通里程居世界之首的佳绩。
团队成员介绍,这次成果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三年经济效益近100亿人民币,在大规模工程应用和国际化推广中,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为智能建造打造“空间数字底座”
当前,我国建造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但完美的数字化设计与动态复杂的物理施工现场之间,长期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语义鸿沟”。应对传统施工测量手段自动化水平低、协同能力不足、数据采集效率与精度低等问题,同济大学教授刘春团队与中建集团、上海机场集团和宇树科技等企业产学研协同,开展了“智能建造场景的空地协同感知装备、技术及应用”项目。
该项目聚焦智能建造领域的重大工程需求,针对三维设计模型与物理建造现场长期存在的信息壁垒,形成了一套集原创理论、核心装备、智能算法和交互平台于一体的解决方案。目前,该成果已在全国超过40个重大建造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并推广至200余个项目,近两年为相关企业实现节支总额3695.00万元,新增利润27271.70万元。
刘春介绍,在项目开始时,团队就构建了与物理实体高度一致、富含语义信息的数字孪生体,进而为后续的智能运维、能耗管理、应急响应乃至城市更新提供可靠的空间数据底座。此外,该项目通过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以解决“真问题”为导向,为建造行业提供了“空间观测-智能处理-语义交互”的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也培养了一批支撑国家重大基础产业科技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破解“复杂场景灵活作业难题”
在工博会现场,“玄螭”系列蛇形机器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驻足停留。
这款由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符长虹团队联合多学科团队共同研发的机器人,融合了“仿生视觉+具身智能”技术,能在各种复杂甚至危险的工业场景中自由穿梭,替代人类作业。
符长虹介绍,机器人的设计灵感源于自然界中蛇类的独特运动模式,其机体由多个模块化单元串联而成。每个单元均内置高性能自反馈驱动装置,并通过摆动-转动关节相连,使其能够像真实的蛇一样,在各种复杂、狭窄甚至危险的环境中自由穿梭。
“玄螭”系列蛇形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蜿蜒、侧滑、攀爬、越障等多种复杂步态,亦能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运动策略,具备出色的动态平衡控制能力。此外,这款机器人集成了高性能视觉模块,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精准探测障碍物和目标物体,即便在低照度、光线复杂的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极高的视觉感知精度。
目前,“玄螭”系列蛇形机器人已在基础设施监测、安防巡检、高空作业等多个工业场景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应用价值。符长虹透露,随着工业对“柔性化、高危替代”需求激增,蛇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凸显。团队下一步将着重聚焦“仿生视觉大模型+具身智能”深度融合,强化蛇形机器人环境理解能力,拓展更多新工业场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