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癌症协作组(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Cancer Collaborators)领导的最新重大分析。该研究涵盖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47种癌症类型或组别的国家级数据。研究显示,若无紧急行动和有针对性的资金支持,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3050万人新确诊罹患癌症,186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超过一半的新发病例和三分之二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癌症仍是导致全球疾病负担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的研究显示未来几十年癌症负担预计将大幅增长,资源有限国家的癌症负担将面临极高比例的增长,”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教授Dr. Lisa Force表示。
虽然从2024年到2050年癌症病例数和死亡总数预计大幅上升,但令人鼓舞的是,经年龄调整后的全球病例数和死亡率预计不会上升。这表明病例数和死亡人数的增长主要归因于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
然而,这一改善距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到2030年将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癌症)导致的过早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Lisa Force表示,确保全球癌症结局的公平性,需要加大努力减少医疗卫生服务递送方面的差距,如获得准确及时的诊断、高质量治疗和支持性照护。
行为风险因素影响日益显著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癌症死亡人数上升至1040万,新发病例激增至1850万(均不含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分别较1990年增长74%和105%。
然而,近期全球趋势显示癌症负担存在显著差异。1990年至2023年间,全球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了24%,但这一下降主要由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推动。低收入国家(上升24%)和中低收入国家(上升29%)的新发病例年龄标准化率均呈恶化趋势,凸显较低资源配置地区癌症负担增长失衡的现状。
研究显示,2023年,乳腺癌为全球男女合计诊断率最高的癌症,气管、支气管及肺癌(tracheal, bronchus, and lung, TBL)则是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
研究估计,2023年1040万例癌症死亡中的约42%(430万例)可归因于44种潜在可改变风险因素,为采取行动提供了契机。
行为风险因素是2023年所有收入水平国家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烟草使用,与全球21%的癌症死亡相关。烟草是除低收入国家外所有收入水平国家的首要风险因素,低收入国家的首要风险因素为不安全性行为(与12.5%癌症死亡相关)。
2023年,男性癌症死亡与潜在可改变风险因素相关(主要为烟草、不健康膳食、高酒精摄入、职业风险和空气污染)的比例更高(46%),女性这一比例为36%,主要风险因素包括烟草、不安全性行为、不健康膳食、肥胖和高血糖。
“鉴于约四成癌症死亡与已知风险因素相关,包括烟草、不良膳食和高血糖,各国在针对这些风险因素采取措施方面存在巨大机遇,这不仅能预防癌症发生并挽救生命,同时还能通过改善精准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支持癌症患者,”该论文共同作者、IHME教授Dr. Theo Vos表示,“减少国家乃至全球的癌症负担既需要个人行动,也需要有效的群体层面策略,以降低已知风险暴露。”
公平的癌症控制必须成为首要任务
研究呼吁将癌症预防纳入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政策,并强调需要公平的癌症控制努力,以确保所有癌症患者在需要时获得所需照护。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癌症负担的上升是一场迫在眉睫的灾难,”论文合作者、尼泊尔健康研究委员会Dr. Meghnath Dhimal表示,“针对处于各发展阶段的国家均有成本效果高的癌症干预措施。这些癌症负担估计有助于扩大全球卫生议程中对癌症及其他非传染性疾病重要性的讨论。控制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癌症)增长,亟需采取跨学科方法生成证据生成,病通过多部门协作与协调推进实施。”
Lisa Force认为,该研究可支持政府和全球卫生界制定数据驱动的政策和行动,改善全球癌症控制和结局,也有助于追踪和评估全球及区域癌症防治目标的进展。
研究特别强调,低资源配置地区的癌症登记和生命登记等数据源,对了解地方和全球癌症负担至关重要。
研究指出,当前全球疾病负担估计未考虑某些与癌症存在因果关联的传染病,如幽门螺杆菌和血吸虫病,这些疾病在部分低收入国家普遍存在,可能导致对可改变风险相关癌症负担的低估。此外,估计未纳入COVID-19大流行或近期冲突对癌症负担的影响。最后,对于未来癌症负担的预测也未考虑潜在突破性新发现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
未参与该研究的悉尼大学及新南威尔士癌症委员会Dr. Qingwei Luo和Dr. David P Smith在相关评论中指出。为确保全球在减轻癌症负担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政府必须优先拨款,强化卫生体系,减少不平等,投资于强有力的癌症控制计划及预防、干预和实施研究——因为癌症控制的未来取决于当下果断且共同的行动。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1635-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1570-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