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全世界播撒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智慧 |
浙农林大周国模教授:从竹林碳汇开拓者到科学传播领路人 |
|
近日,2025年浙江省“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名单揭晓,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周国模入选“首席科学传播专家TOP10”榜单。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教师、浙江省特级专家,从深耕竹林碳汇的科研先锋,到点亮公众科学认知的传播专家,20余载初心如磐,周国模让“中国竹”成为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闪亮名片。
周国模教授在毛竹碳汇启动仪式上。(浙农林大供图)
?
作为国内最早、最系统地从事竹林碳汇研究的专家之一,周国模在2001年前后研究发现,竹子具有固碳量大、生长周期短等诸多优势。
在推广“农户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等研究成果时,他担心农民听不懂专业术语,就用浅显易懂的话语,针对单家独户项目规模小、类型多、需求大等特点,他和团队编制了《临安市农户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经营与监测手册》等,使广大农户“看着懂、记着住、会操作”。
周国模率领的研究团队特别注重竹林提质增汇项目开发推广工作,他和团队促使临安市、安吉县成为全国首个碳汇林业实验区和全球首个竹林碳汇试验示范区,为湖北通山县开发了全国首个CCER毛竹造林碳汇项目,还帮助浙江安吉、景宁等五个县市2万多户竹农开发CCER竹林经营碳汇项目40多万亩,产生560多万吨核证减排量,为亿万竹农开辟了一条林业增收新途径。他们在浙、闽、赣、川、皖等省份推广竹林固碳减排技术503万亩,培训技术人员3.3万人次,为促进广大山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了一条有效路径。
在系统开展竹林碳汇研究和成果应用的同时,周国模教授团队还聚焦产品碳足迹研究和基于综合环境效益的“以竹代塑”产品分级研究。他选择了浙江安吉县10大类46个代表性竹产品,开展产品碳足迹研究,摸清了竹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材料使用量等的数据,科学回答了“以竹代塑”替代什么,怎么替代的问题,并建立了《“以竹代塑”产品分类分级评价》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
作为一名科学家,周国模面对“双碳”目标的挑战,首先想到的是用科学手段去研究如何主动“答题”,经过长期科研也深刻地体会到,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作为一个科学家,科研创新重要,开展科普同样重要。
“碳汇看不见、摸不着,而且相关专业知识又太深奥,科普难度大,大家知之甚少。而气候变化与地球每个角落、每个人都休戚相关,学者更有责任传播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周国模说,森林植被能够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而竹子的固碳能力特别强,如何把这一成果向公众科普,也同样需要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
为更好宣传竹林碳汇知识,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大家介绍森林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周国模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策划和创作了“竹林碳觅”系列科普作品。
此外,他还担任了杭州、温州等多个城市的“低碳顾问”,应邀为全国20多个省(市)的有关领导、专家作报告,介绍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森林碳汇研究成果、固碳增汇技术,以及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帮助大家树立和强化低碳理念。自2009年参加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以来,他连续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推动国际社会把竹林纳入森林碳汇减排范畴、引起国际社会对竹林碳汇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开辟并推动我国竹林碳汇产业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