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刁雯蕙,朱汉斌,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5 15:49:26
选择字号:
堪比“山竹”!台风“桦加沙”威力到底有多大?

 

“‘桦加沙’的极端强度或许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台风数量减少、强度增强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王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道,当前,大规模环流调整与海洋能量增加,正驱使台风形态发生改变,警示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将防御重点从“常态化台风”转向“极端化台风”。

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消息显示,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的中心已于9月24日17时前后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40米/秒,台风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

海事执法人员利用无人机巡查海上风电平台人员撤离情况。苏幸海 摄


尽管“桦加沙”来势汹汹,为何此前广东大部分地区天气仍然显得相对平静?它真正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背后的形成与驱动因素有哪些?社会公众应该如何科学应对,有效防台减灾?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邀请到多位专家进行了深入解读。

出身好、营养好、耗散小,发展条件充分

中国科学报:“桦加沙”是否会超过2014年台风“威马逊”,成为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海平:“桦加沙”会保持超强台风或强台风级别,登陆强度预计与“山竹”“彩虹”相当,但低于“威马逊”。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王春在:“桦加沙”和“山竹”都属于超强台风级,具有中心最低气压极低、最大风速极大,风圈半径广的特点,且两者能量密度高度集中。这可能对广东沿海构成严重威胁,此次“桦加沙”带来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

中国科学报:为何“桦加沙”的强度如此强?

王海平: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海温高,经过整个夏季的加热,秋季海洋表层温度高,为台风发展提供了充足能量;二是垂直风切变弱,有利于台风维持紧密结构并增强;三是水汽输送充沛,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带来了大量暖湿水汽;四是“桦加沙”可能与冷空气相互作用,秋季台风后期若与南下冷空气相遇,会加剧暖湿空气抬升,导致更强降水。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晴岚:“桦加沙”最不寻常的地方就是它出身好、营养好、耗散小,各方面条件搭配都非常有利于台风的发展。而且在登陆广东以前,基本没有经过陆地高山的阻拦,台风能量损耗很小。台风中心经过巴士海峡时,尽管外围擦过菲律宾吕宋岛,但强度只减小一点点。

中国科学报:“桦加沙”与已经生成的第19号台风“浣熊”都是超强台风级,双超强台风共舞是否罕见?

王海平:双/多超强台风共舞在秋季并非罕见,秋季本身就具备利于台风强度发展的条件。中央气象台统计数据显示,从常年平均来看,9月至11月,平均每年生成10.7个秋台风,有2.3个登陆我国。其中有50%至60%以台风、强台风或者超强台风级别登陆。2024年11月曾出现过“银杏”“桃枝”“万宜”和“天兔”“四台共舞”的情况,并且其中三个台风达到超强台风级。目前西北太平洋上的“桦加沙”和“浣熊”两个超强台风之间距离较远,不会发生明显的双台风互旋效应。预计“浣熊”在未来5天内对我国近海没有影响。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影响我国的台风呈现哪些新特征?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

李晴岚:以往台风在近海的时候,由于海陆下垫面变化、陆地摩擦,台风都会迅速衰减。而近年来,台风在近海衰减速度有变小的趋势,台风快速增强的个例有增多的趋势;我们的研究也表明,沿海登陆的台风强度呈现出增强的趋势。

王春在:近年来广东经历的台风呈现“数量减少、强度增强”的趋势,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大规模环流调整与海洋能量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情况,将防御重点从应对“常态化台风”转向应对“极端化台风”,加强应对极端风力、极端降雨和复合型灾害的能力。

9月23日,南方电网广东茂名信宜供电局平塘供电所在台风“桦加沙”来临前,对特巡中发现的10千伏线路树障开展带电清理。张恒盛 摄

  ?


现有技术对极端台风预报能力有限

中国科学报:目前台风预报主要依赖哪些技术?对“桦加沙”这类超强台风的预报难度大不大?

李晴岚:传统上,台风预报主要依赖数值模式,而准确的初始场是数值模式准确预报的关键,初始场的构建需要精准的监测数据支持。目前,在远海区域,台风的监测主要依靠卫星遥感、海洋浮标观测;在近海则有更精准的雷达和地面观测站数据可供利用。随着台风观测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科研人员经验的增长统计方法、统计-动力方法也逐渐成为台风预报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也开始在台风预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提高预报的精准度和效率提供了新的途径。

对“桦加沙”这类超强台风的预报难度较大,主要因为超强台风的个例数量相对较少,相关数据积累有限,难以形成全面且精准的预报模型。同时,超强台风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其发展过程中环境垂直风切变变化迅速,这给准确预报带来挑战。此外,目前科研界对台风内部结构演变的机理尚未完全掌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以提升对超强台风的预报能力。

中国科学报:台风预报面临哪些技术挑战?应该如何提升预报精度?

王春在:目前,精准预报台风的技术挑战主要包括:对台风快速增强的过程及其结构变化的捕捉能力不强;对大气-海洋-海洋之间相互作用的耦合机制阐释不足,导致预测的台风强度和风雨出现偏差;对西北太平洋上的观测资料相对匮乏;对极端台风的不确定性预报还有待优化等

未来,可以发展更高分辨率、全耦合的模型,以便更精细地解析台风内核结构;融合卫星散射计、雷达、无人船、浮标等多种平台的观测数据,优化初始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改进对台风快速增强的概率判断、结构预报以及模型偏差修订;建立更强大集合预报业务系统,改进扰动方法与后处理技术,为极端情景提供更可靠的预测指导。

9月23日12时,南方电网广东珠海供电局变电管理所拱北巡维中心值班队伍进驻对澳供电关键站点——220千伏琴韵站,展开为期3天的全天候驻守。图为智能“机器狗”深入主变压器及对澳供电线路间隔走廊,灵活执行近距离设备状态扫描与红外测温。朱甸 摄

  ?


公众如何科学应对?

中国科学报:“桦加沙”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应对?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研级高工冯蕾:“桦加沙”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交通、港口航运、能源电力、公众出行四个方面。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道路巡查和隐患排查,重点关注积水路段、边坡、桥梁、隧道等高风险区域;强化交通管控与疏导,及时发布路况信息;提前对港口码头、航道设施进行防风加固;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停止作业,确保安全;加强设备巡视和防风加固,对沿海、临河及低洼地带的变电站、配电房进行防水淹检查;在重点区域预置抢修队伍和应急物资;加强部门联动,实时跟踪台风路径和潮位,及时发布电力中断风险预警;景区需提前落实气象风险防范措施;公众尽量避免前往山地、海滨、临河湖等危险区域;已外出人员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主动规避风险。

中国科学报:科学支撑在防台减灾决策中如何发挥作用?

李晴岚:科学支撑的核心在于提升预报精准度。台风灾害预报如果低估,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果高估,又会过度防御,造成无谓的损失。只有准确预报出风雨、风暴潮的强度、发生时间,才能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而预报精度的提升,依赖于数值模式、卫星遥感、海洋观测和资料同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共同发展。

中国科学报: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对台风预警存在“灾害焦虑”与“预期落差”的双重心态。这对台风预警信息的精准传播与风险沟通策略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王春在:可以从“预报天气”转向“预报影响与行动”,将时间、地点和严重程度与具体应对措施结合发布,采用风险矩阵呈现概率与影响等级;建立统一口径、分层分众的推送机制,构建跨部门协同的话术与行动标准,针对居民、企业、运输、渔业、旅游等不同群体精准推送预警;此外,主动说明预报的不确定性,通过“预报锥形区”等可视化工具预设可能调整的情况,以管理公众预期、减少“预期落差”;建立谣言快速澄清机制,并在事后进行“对账式”复盘,增强社会信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