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罗艳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2 15:20:22
选择字号:
广州首个区域科学教育“教联体”实践平台揭牌

 

9月22日,主题为“深化科教融合实践 推动教联体协同建设”的广州市第十六中学2025年科学教育现场会在该校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张偲,以及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州市越秀区相关领导和学校师生代表出席。

会上,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与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正式签署《加快推进新时代科学教育发展合作协议》;“越秀农林地区少年科学院”“越秀农林地区青少年科学教育研究实践中心”正式揭牌,这标志着广州市首个科学教育区域“教联体”正式成立。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科学课程开发、科研项目指导、师生研学实践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打造“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长效合作机制。

揭牌现场。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供图,下同

  ?

记者获悉,广州首个科学教育区域“教联体”的落地实施,源于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党委书记王勇牵头起草并提交的一份代表建议——《关于构建科学教育区域“教联体”,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建议》,明确提出建立区域科学教育联席机制、统整区域资源清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经费政策支持等具体措施。该建议得到广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被列为重点督办事项。

王勇在致辞时回顾了提出相关建议的初衷,并强调学校始终以“科创兴校、实践育人”为办学理念。他表示,本次建议的办理落实,充分体现了市、区政府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和高效执行力。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携手,旨在打通“科研资源进校园、创新实践育人才”的通道,为学生搭建从“课堂学习”到“科研探索”的成长阶梯,同时搭建了农林地区科学教育“教联体”的网络,必将为学校和越秀的科学教育注入强大动力。

签约现场。

  ?

“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在教育,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未来。”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孙龙涛表示,作为中国科学院在广东的派出机构,广州分院将整合中国科学院高端优势科研资源和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的教育实践资源,通过资源共享、专家指导、实验室开放等方式,共建“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课程开发、科研实践、创新引领等方面深度协同,助力科学教育区域“教联体”建设。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和农林街道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促进资源整合,为青少年提供更优质的科学教育。少年科学院将聚焦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打破校园壁垒,将学校的科创课程向农林地区全体青少年开放。实践中心则致力于科学教育模式创新,推动区域内学校、科研机构、社区资源的深度融合,形成了“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的“三联动”模式,为科学教育“教联体”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的范例。

越秀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邹卫红则从区域教育发展战略高度指出,越秀区农林地区少年科学院与青少年科学教育研究实践中心的成立,是越秀区深化“教联体”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重要举措。她期待以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为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教育协同模式,让更多青少年享受高质量的科创教育。

张偲院士讲座现场。

  ?

会后,张偲为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向海图强 青年担当》的主题讲座。他围绕“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与贡献”“海洋科学发展前景与青年机遇”两大主题作了系统介绍,勉励青年“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主动担当使命,夯实基础研究,为海洋强国建设和全球海洋治理贡献青春力量。

除了院士讲座外,活动还安排了“名师课堂”,由学校王勇书记、陈煦校长担纲科学教育实验课堂研讨课例,为与会者展示了科学教育的前沿理念与创新方法,带动全体教师加强科学教育的教学教研探索,推动区域科学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科学家揭示蛋白药物稳定性的普适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