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果树病害防控课题组在果树木虱类害虫暴发成灾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尖端科学》(Advanced Science)。
论文通讯作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松斗表示,中国梨木虱是梨树毁灭性病害——梨火疫病的关键传播媒介,其夏-冬两型转变是该害虫适应季节性变化和种群暴发的核心策略,然而其分子调控网络尚不明确。
高温受体CcIav/CcNan异源四聚体调控中国梨木虱冬型向夏型转变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团队供图
?
该研究围绕“25°C高温如何诱导中国梨木虱由冬型向夏型转变?”这一科学问题,综合利用qRT-PCR、Western blot、FISH、RNAi、AlphaFold3、钙离子成像及Co-IP等分子遗传学技术,系统揭示了三点机制:25°C高温通过增强冬型雌成虫卵巢的能量代谢与卵子发育,驱动其向夏型转变;高温受体TRPV亚基CcIav与CcNan形成异源四聚体,响应25°C高温信号;CcIav/CcNan异源四聚体通过钙离子信号激活蛋白激酶CcPKCα和脂动激素受体CcAKHR的磷酸化,将信号传导至下游,最终促使冬型雌成虫恢复繁殖能力,所产卵发育为夏型。
该研究全面解析了温度感应-代谢-生殖协同调控中国梨木虱季节多型性的分子基础,提出了以TRPV异源四聚体为靶标开发特异性杀虫剂的防控策略,利用昆虫与哺乳动物TRPV通道的进化差异,为害虫温度适应性调控提供了新途径。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1010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