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关于AI的讨论常常陷入“机器取代人”的焦虑中,但现实的发展路径更加明朗:AI不是对手,而是伙伴。
近期,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化的力量》第2版中,该书作者、神州数码董事长郭为强调,“人机共舞”将成为未来AI产业落地的重要形态。
当前,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不断涌来。人们逐渐认识到:AI 的核心价值并非替代,而是深度融合。它不应被简单视作工具,而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正在重新塑造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甚至决策方式,悄然改变工作的本质与企业竞争的边界。
例如,在医疗诊断中,AI能够高效完成初步影像筛查,但医生的临床经验、伦理判断和与患者的沟通,仍是AI无法替代的。这种“AI筛查+医生决策”模式,并不是此消彼长的替代,而是能力互补与流程再造。
《数字化的力量》第2版中指出的,“AI离人很近”,越是贴近人的场景,越能发挥出人机共舞的真正价值。
而随着AI承担起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任务,人的角色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正在从流程中的“执行者”,转型为问题的“定义者”、流程的“设计者”和价值的“创造者”。
以客户服务为例,AI可以实时分析对话情绪、自动生成回复建议,甚至独立处理约80%的常规咨询。而客服人员则不再被琐碎工单困住,转而成为“服务体验设计师”和“复杂问题专家”,聚焦情感沟通、流程优化与关系深化。这一转变不仅解放了人力,更重新定义了“人的价值”——从追求操作效率,转向系统思考与情感连接。
该书认为,管理者可借助AI预测市场动态、模拟经营决策、优化资源布局,从而更专注于战略创新、组织变革和人才培育。郭为所提倡的“用AI重塑流程”,其核心正是将人从机械劳动中释放,投入到更高阶的创造性工作中。
不过,真正的“人机共舞”离不开组织流程与文化系统的支持。郭为认为,企业创新的本质是“数据资产的重新编排”。AI不应外挂于既有机制,而应深度嵌入业务流程每一个环节,推动实现“业务即流程,流程即智能”。
当然,人机协作的影响远不止于企业之内,更延伸至教育、医疗、文创等广泛的社会领域。郭为指出,“中国人会走出一条自己的AI之路”,其特色正是贴近产业、聚焦场景、逐步融合。
在教育中,AI可依据学情数据推送个性化内容,而教师更专注于启发思维与关怀成长;在艺术创作中,AI能生成旋律、构图与剧本初稿,而艺术家负责为其注入情感与灵魂。这些实践都表明,人机之间不是竞争与替代,而是一场多层次、多象限的能力协奏。
“AI 不会淘汰企业,但会用AI的企业会淘汰不会的。”郭为表示,能否在智能时代持续创造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强大的技术,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并且能够——成为那个与AI共舞的“善舞之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