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19 12:41:15
选择字号:
北京这场国际会议聚焦AI与科学传播:机遇危机中的科学传播该往哪走?

 

只需轻点几下鼠标,AI工具就能迅速生成生动有趣的科普文章、栩栩如生的科学场景图,甚至还能模拟专家进行科普讲解。AI时代,知识变得唾手可得,却又真假难辨。科学传播,也由此走向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

9月16日上午,以“AI时代的科学传播”为主题的2025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举办。来自国际组织、科学节组织、科学中心、科学博物馆及科学传播企业的专家学者与项目负责人齐聚一堂,以“AI赋能科学传播”为纽带,推动全球对话,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携手应对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共同挑战。

机遇:科学传播到了最好的时代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李昕致开幕辞时表示,“科学传播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它让科学从实验室、论文中走入了城市的街头巷尾寻常百姓家。科学传播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也培育了城市创新文化和生态,启蒙了公众的理性思维。这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飞猛进,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复杂性不断增强,知识的生产模式从学科分类转向跨领域共生,同时全球也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安全、能源安全、以及新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等日益严峻的挑战,更加凸显了各国在科学传播领域合作的重要性。

“现在全球面临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科学传播到了最好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夏泽翰(Shahbaz Khan)说。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带来了很多机遇:它可以化繁为简,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科学传播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用AI来赋能科学传播,并将这项工作建立在以人为本、透明、包容的基础之上。

挑战:AI正在重塑一切

在为机遇欢呼的同时,专家学者们也关注到其中潜在的风险。

“AI使用不当也可能助长不实信息的传播、固化偏见并加剧不平等。”夏泽翰说。

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郭哲认为,AI正在重塑一切。“我们进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由新一代人工智能引发的经济、社会以及各方面全面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势必会影响每个人的社交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就科学传播而言,AI正在重塑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教育的模式等。”

郭哲已经感受到这场刚刚显露冰山一角的变革,将为科学传播带来革命性影响。

“在原来我们认为很复杂的科学领域中,AI正表现出明显优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新型生产力。这种底层变化,势必影响人们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认识。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也必须加快转型,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新形态。”郭哲说。

他认为,就科学传播而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在新算法的控制下,人类能否渡过新的“图灵测试”?人们对AI所提供的结论是否保持足够的警觉?其内容是否符合科学精神与伦理规范?这些正是科学传播者、数字技能培养者以及人机界面治理者下一步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未来: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如今,AI时代的科学传播走到了十字路口。未来的科学传播,应当何去何从?

在夏泽翰看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通过的《科学与科学研究者建议书》和2021年通过的《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开放科学建议书》,已为AI时代的科学传播指明了方向。

他介绍,《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中明确了AI使用应遵循的公平性、责任和数据治理等原则,让AI可以更好地完成公益使命;《开放科学建议书》倡议对文献、出版物、数据、软件和基础设施公开权限,让知识在国家间自由流动,打破界限;《科学与科学研究者建议书》则提醒,科学传播的实现,有赖于研究者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要重视公众对科学的参与。

夏泽瀚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推动AI伦理本地化,通过对话汇聚博物馆、教育者、民间社会、创新者与政策制定者,把原理理念转化成展品设计、数据使用和观众保护的实际举措;二是要无条件开放,鼓励各国共同开发可重复使用的展品设备、展览设施及相关数据集,把各类科学节成果转化成开放的科学基础设施,让公众参与;三是继续支持和重视科学传播者和科学研究者的工作。

“科学传播者要基于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前瞻视野,对智能时代的挑战有冷静的观察。各类科技场馆、博物馆应当继续发挥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平台功能,同时推动更多泛在化、智能化的科技场所以新形态分布于大中小城市及乡村地区,让每一位公众都参与这场现代化进程。”郭哲谈到。

李昕建议,未来应在三方面加强努力:一是深化科学传播的交流与合作,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加强互访,增进各国在科学教育领域的相互了解,通过交流科学教育理念、经验做法与最新前沿成果,共享实践范例,深化合作;二是建立并完善合作机制,依托科学传播联盟职能,组建一支专家队伍,建立国际化科学传播咨询体系,在教师培训、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务实合作,同时,围绕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共同议题,联合开发科学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并探索科学教育标准与评价;三是搭建创新成果展示平台,搭建务实交流合作的互鉴数字化平台,汇集展示各国在科学教育领域的优秀活动文案、展品展项并积极推动科学传播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助力全球科学教育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首次提出脑机接口“动态电极” 两把钥匙重启植物细胞“命运逆转”齿轮
肉眼可见的“时间晶体”现身 “夸父”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研制成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