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17 18:08:44
选择字号:
绘制生命高清地图、美食图谱,麋鹿保护获新突破

 

近期,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领衔的科研团队,在麋鹿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肠道微生物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目前已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初步建立了麋鹿基因库,保存样品3000余份。

该团队在麋鹿保护研究上的“基石性”成果,当属生命“高清地图”的成功绘制。据介绍,科研团队成功组装全球首个端粒到端粒(T2T)的完整麋鹿基因组,完整度达99.86%,质量远超此前麋鹿基因组,达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该研究还挖掘到5个麋鹿适应环境的功能基因,为揭示麋鹿适应不同环境(如温度、光周期等)提供微观关键证据,为麋鹿潜在适宜栖息地筛选和种群健康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研究团队还取得了“麋鹿舌尖上的科技突破”。他们运用DNA宏条形码技术首次绘制出麋鹿的“中国美食图谱”,发现它们能“享用”400多种本土植物“自助餐”,尤其钟爱芦苇、薹草这些湿地“招牌菜”。更值得关注的是,科研团队成功研发无接触式健康监测技术体系,通过分析粪便就能掌握麋鹿的健康或者疾病状态,实现了应激水平、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等关键指标的无创伤检测,替代了传统采血检测方式,野生麋鹿种群健康体检得以实现。

除此以外,研究团队还建立了首个麋鹿专属菌种库,筛选出26种“麋鹿自产益生菌”,这些益生菌的发现与应用,相当于为麋鹿量身定制了肠道健康调控方案,有效提升了种群健康水平。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自主创新的“黑科技”,不仅可以守护麋鹿种群,也能推广到藏羚羊等珍稀动物保护中。

据介绍,上述系列研究为麋鹿种群的长期健康繁衍和科学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为麋鹿这一国宝级动物建立了更坚固的科学保护体系,也为全球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样板”和“北京经验”。该中心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针对麋鹿疫源疫病及栖息地评估研究,解决麋鹿重要疫病监测技术难点,助力我国麋鹿种群的健康繁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两把钥匙重启植物细胞“命运逆转”齿轮 肉眼可见的“时间晶体”现身
“夸父”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研制成功 新型材料工艺刻蚀高性能微芯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