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灵动的国际大都市·诗和远方——上海市首次生物多样性调查阶段成果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展出。本次展览全面呈现了上海首次生物多样性“摸家底”的阶段成果,以详实的数据和丰富的影像,系统揭示了超大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奥秘。
?
本次展览共设置了“前言”“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上海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简史”“调查工作概况”“调查阶段成果”“尾声”等板块。
在“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部分,展览系统介绍了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上海市在法制建设、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所取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同时系统性展现了本次调查成果背后的科学路径与保护实践。
“上海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简史”则全面、系统梳理了上海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进程。该板块从16世纪末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开始,分阶段介绍了19世纪中叶、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相关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及成果。
“调查工作概况”板块对启动于2023年12月的首次全面生物多样性调查的组织实施方式、实施过程、新技术新方法等开展了全面介绍。本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体现了大规模、系统性、全要素和创新性的特性。大规模是指由上海市区两级组织实施,覆盖全市各区,覆盖所有自然保护地;系统性指覆盖生态系统、物种与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全要素指覆盖全生物类群,是上海首次覆盖全域的苔藓植物、昆虫和大型真菌调查;调查中采用的人工智能、环境DNA、红外相机、鸟类鸣声记录仪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则体现了创新性。
“调查阶段成果”部分是本次展览的核心部分,系统展示了上海市全市层面和16个区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阶段调查成果。全市层面,上海市以城镇、农田、森林及湿地四大生态系统为主体;截至目前共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以及苔藓、昆虫及大型真菌等上海新记录物种18种;全市鸟类记录为5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29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93种;全市已调查到生物多样性相关非物质遗产共计256项,其中国家级有51项,市级有205项。区层面,上海市16个区全面开展了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调查,陆续调查记录到各类保护物种、新物种和新纪录种。如崇明区调查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新物种2种、中国新记录种2种。
展览的“尾声”部分,介绍了目前尚在开展的调查工作,展示了调查工作的花絮,展望了本次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后续的深化和拓展。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主办,各区生态环境局、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生态和市容管理处、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协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