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记者从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获悉,暑假期间,该校2022级传播系的谢芷薏、罗凯宁与2023级社会科学系黄婷三位学子,先后前往被称为“世界上最易受灾国家之一”的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开展了为期数周的志愿服务工作。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瓦努阿图,常年面临地震、飓风、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加之基础设施有限,公共卫生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此次,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生前往瓦努阿图,正是去参加由香港共享基金会在该国组织的人道主义援助项目。
罗凯宁(右二)在瓦努阿图。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供图,下同
?
据介绍,香港共享基金会是一家2018年成立于中国香港的非政府慈善机构,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担任主席,始终致力于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医疗及公共卫生领域的人道主义援助,积极践行“民心相通”理念。
该基金会在瓦努阿图重点推进“虫媒疾病防控”与“天灾备用物资包”两大项目。参与项目期间,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生深入当地多个社区,协助派发救灾包和救援物资,开展健康宣讲和基础体检活动,助力当地提升抗击疫情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同学们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协助团队进行摄影、采访、视频剪辑等工作,并撰写相关报告。
“这些工作也许微小,却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跨越文化与国界的连结。”她们说。
谢芷薏(右一)、黄婷(右二)在在瓦努阿图与社区代表交谈。
?
有一次,一位当地社区代表告诉黄婷,自己的孙女通过香港共享基金会的活动学会了使用手摇收音机、识别登革热和选择营养食物,还主动将这些知识教给家人。这让黄婷深刻体会到了“援助”二字背后的温度:“那不仅是物资的输送,更是能力与希望的传递,让每一个个体成为改变的推动者。”
项目当中,还有很多难忘时刻:完成宣讲和健康检查时当地居民们由衷的祝福,闭幕仪式自发登台歌唱的社区居民,与同行的香港青年志愿者一起工作、传播中国文化时的齐心协力,在夜晚篝火旁听当地中企负责人讲述创业经历时的触动……
这些瞬间,让她们深刻体会到了何为“民心相通”——那是跨越语言与文化、真诚相连的刹那感动;也让她们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从宏伟蓝图变为了自己亲身经历的生动实践:基础设施与经贸合作铸就了发展的骨架,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则为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血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