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健恒医疗、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协办、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支持的“第七期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肿瘤临床科学家沙龙”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行。
?
沙龙从学员分享环节开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刘静围绕肿瘤微环境介导的治疗抵抗与逆转策略,介绍了她在乳腺外科手术治疗、乳房重建等临床工作基础上,针对肿瘤转移与耐药机制开展的系列研究,以及通过高通量药物筛选找到抗肿瘤药物及相关临床前研究进展。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方圆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的职业经历切入,分享了对于临床研究中困惑的思考,如如何平衡临床与科研、将临床数据转化为高质量成果等。同时,他也介绍了在胃肠肿瘤预康复等临床研究领域的探索。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主任医师邱君君围绕“以临床之惑为钥,开启女性生命守护之门”进行分析。聚焦宫颈癌诊疗难题,她介绍了利用人工智能(AI)提升筛查诊断效能、探索宫颈癌手术优化策略、建立妊娠合并宫颈癌多学科诊疗模式、挖掘肿瘤治疗靶点及构建宫颈癌类器官库等方面的工作,以及在推动宫颈癌同质化诊疗与成果推广方面的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艳指出,三位学员的分享反映了青年医生的共性困惑,即规培或博士后阶段获青年基金后,常因临床工作繁忙导致科研停滞,到评职称或晋升导师时才发现缺少在研项目。
王艳结合自身经验强调,若想将临床发现转化为基础研究项目、凝练科学问题并推进基础研究,一方面需合理规划时间,临床之余坚持读文献、主动找科研切入点;另一方面应积极与医院专职研究队伍、科研院所及高校基础研究专家合作,借助外部力量跨越科研瓶颈期。
随后,上海科技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薛洁以“原始创新成果的转化路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深入解析了实践路径与关键要点。关于转化导向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她指出,需优先申请专利再发表论文,以避免破坏新颖性,可结合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选择专利申请途径,明确专利权属,并做好多维度保护。同时,薛洁分享了上海科技大学在校院协同创新方面开展的工作,以及原始创新成果向企业端转化的路径。
复旦大学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技术创新学院党委书记郭翌围绕“面向临床需求的医学影像AI算法研究”进行了分享。她系统梳理了AI的发展脉络,明确了AI在临床中“辅助诊断者”的定位。随后,郭翌以超声、磁共振、CT、内镜、空间转录组学五大模态为例,分享医学影像AI实践成果。面向未来,她介绍了大语言模型推理式诊断、探索数字孪生等方向,并指出应进一步促进AI与临床深度融合。
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陈震在点评中表示,本次沙龙重点聚焦形成知识产权、推动现有研究跨专业结合,并围绕临床医生普遍缺乏的AI技术应用展开了深入探讨,为后续合作探索提供了思路与可行方法。陈震期待,后续沙龙中,青年科学家能主动提出所需专家类型,协会会做好对接工作。
沙龙项目主任孙斌回顾了过去一年沙龙历程,并总结了培训期间的收获。未来,沙龙将结合学员需求,继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科学家及院士授课,并鼓励学员积极沟通交流,在后续培训有更多收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