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芳(左)在指导团队成员。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赵广立
提起自己当年跟英语老师申请“翘”掉专业必修课、跑去“蹭”计算机系“信号处理”课程的往事,现在已是上海科技大学副教授、免疫化学研究所助理所长的白芳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现在也是位老师,回想起来当时真是提出了一个很无理的要求。但那位老师特别开明,同意我去上自己感兴趣的课,我很感激。”白芳对《中国科学报》讲述道,本科时她在大连理工大学读的是5年制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英语双学位,但发现自己“做实验不太行”,反而对计算机很着迷,就开始自学,遇到难懂或者需要系统理解的部分,就去“蹭课”。
就这样跟着兴趣一路走,十多年来的求学生涯,她的视线一直没离开“计算+药物”,也成就了今天擅长以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AI)算法为工具开展药物设计研究的自己。最近,白芳将其团队开发的AI药物研发平台及一类抗神经母细胞瘤候选药物的专利独占许可权协议许可给璞诺智药(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璞诺智药),合同里程碑总金额高达2.37亿元,引发业界关注。
真正把药做出来
根据上海科技大学与璞诺智药签订的专利受让协议,上海科技大学授予璞诺智药其AI药物研发平台(包含6套算法和软件)的独家商业化权利,并许可白芳团队联合苏州中科新药篮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李凯主任团队等利用AI开发的一类抗神经母细胞瘤小分子抑制剂的专利独占许可,璞诺智药约定以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的方式,获得此系列药物专利商业化开发的权利。
值得一提的是,成果转化受让方璞诺智药与白芳渊源颇深。在这家成立于2024年的创新药企里,白芳是联合创始人,她希望更好地实现团队对难成药性靶标药物的设计开发和临床转化。
“在我的科研训练和研究经历中,做药的使命是刻在骨子里的。”白芳对《中国科学报》说,无论是开发药物设计方法也好、推动算法应用也罢,她和团队成员们的夙愿就是能真正把药物做出来。而实验室的研发只是开个头,后续的开发需要借助产业界完成,“这是一个继续发展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白芳在上海科技大学的实验室分两块,一块偏重于算法和计算,另一块则侧重于药物开发相关的生物化学等试验,但这些都还处于基础研究的范畴。一款新药在实验室被设计出来,一般只能走到“先导化合物优化”阶段,后续还需要大量的关于成药性优化的工作。
药物的设计研发是一项漫长、昂贵且高风险的事业,即便有AI技术的“助攻”,新研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验证,动物实验、临床验证等环节都要面临严格的考验。“尤其是药物开发后期,仅在学校的实验室是无法继续的。”白芳说,要想把药物真的做出来,必须借助产业孵化的力量。
“退休后的再创业”
创立璞诺智药的另一位核心人物,非现任璞诺智药董事长梅璟萍莫属。
梅璟萍是一位在中国生物医药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女性。她自2013年1月加入上海复星医药集团后,历任高级副总裁、执行总裁等职,其间推动了国内首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上市。无巧不成书,2019年,白芳全职回国,这年梅璟萍入选了福布斯发布的“中国科技女性榜”。
2024年元旦,因到退休年龄,梅璟萍主动辞去复星医药执行总裁职务。对她而言,执掌璞诺智药是“退休后的再创业”。
早在2022年,梅璟萍和现任璞诺智药运营负责人张齐等人就参观了白芳在上海科技大学建立的药物开发技术平台,看到了团队藉由该技术平台做出的一些先导化合物,也了解到他们在抗神经母细胞瘤抑制剂上的进展。梅璟萍等人觉得,针对这些难成药性的靶标研究“后面的工作需要很快运转起来”。
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创立一家专注于利用AI药物设计方法和化学生物技术开发小分子药物制剂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
在白芳眼里,梅璟萍身上有一种大将风度。白芳是个急性子,有时候遇到难题“急得转圈”,梅璟萍会拍拍她的肩膀,告诉她“别着急,慢慢来”。她还会耐心听取团队利用AI等新方法开展药物开发的技术理念和近期进展,并且能够准确、简洁地向投资人讲述出来。成立一年左右,璞诺智药即将完成天使轮融资。
白芳告诉《中国科学报》,在璞诺智药,她的角色是首席科学顾问,因为此前也没有任何管理经验,所以她并不参与公司运营,仍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除了希望新药研发这条路走得更远之外,白芳还希望把药物设计相关技术平台“扶上马,送一程”。
“我们结合AI算法,开发了一系列药物设计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一个延续性的问题。在学校,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它们做成一个网页窗口——就是很朴素的工具、没有什么交互,放在网站上供大家免费使用。”白芳说,如果后续没有跟进更新,哪怕是再先进的方法,久而久之也会逐渐不再适应新药开发的需求。因此,他们希望能有个技术平台把这些方法通过工程化改进做成软件或工具包,以便于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系统化建设药物设计开发平台。
“工程化的东西往往会存在一些重复性工作。实验室以创新性的研究为主,因此后续的孵化需要公司去运营。”白芳说,如今走向研产协同,正是为了满足药物设计和技术方法双双落地的需求。
无惧孤儿药开发“天坑”
说起白芳团队着手开发的神经母细胞瘤抑制剂,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女性——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肿瘤外科主任李凯。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历来注重与医院的交流与合作。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中,白芳结识了李凯。李凯向白芳展示了一些罹患神经母细胞瘤儿童的照片。也是在那时,她第一次知道了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儿童致死率最高的颅外恶性肿瘤,目前尚没有疗效满意的治疗药物,已有抗体药物也只有部分响应,且治疗成本高昂,并易快速产生耐药。
“有一些东西这辈子也忘不了,那些照片就是如此。”可能是视觉上的冲击太过强烈,作为孩子的母亲,白芳当时就对李凯说:“我们就是做药物设计的,我们能做。”
多年来的药物设计经验再加上新技术手段,白芳团队的研发效率很高。团队很快通过调研确定药物作用靶标,利用实验室药物设计技术发现了一类抗神经母细胞瘤的靶蛋白降解剂小分子,并进一步在多个动物模型上获得了药效的积极肯定。
“在动物模型上,这款小分子药效很好,能明显看到肿瘤消退,而且长时间不复发。”白芳介绍说,他们还专门使用临床复发病人的临床样本,继续在动物模型上展开验证,探索了该抗肿瘤小分子的有效性,结果同样积极。现在团队正进一步优化它在代谢方面的性质,进而作出临床前的安全评估。
不过,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病率在中国不到十万分之一,属于罕见病的范畴。由于罕见病药物(也称孤儿药)的临床转化投入高、预期收益低,许多大公司在投入产出比的考量上,会在开发层面有很多顾虑。但璞诺智药立足于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白芳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璞诺智药的董事会也对这个产品的继续开发表示了首肯。虽然这款药的首发适应证是一种罕见病,但研发团队做了很细致的生物机制研究,对未来潜在的适应证拓展做了详细的分析,最终决定推进药物的引进与转化。”白芳说:“药物开发向来‘九死一生’,而我们并没有完整的开发经验。也正因如此,我才愈发感受到,支撑大家走下去的是那份真挚的情怀和使命。”
《中国科学报》 (2025-09-08 第4版 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