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金属研究所所长刘小春携科研团队近日在长沙举行第四届攀登学术会议。会议聚焦青年科研者的困境与破局等议题,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160余位科学家、企业家与青年学者参加。
会议现场。主办方 供图
?
刘小春于2019年全职加入长沙理工大学,之后创办金属研究所,带领青年教师团队自筹经费建设高端电子显微分析中心,同步开展科学研究与自主创业。从2022年首次至今,刘小春坚持在每年8月28日举办一场个人年度演讲,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此次攀登学术会议和年度演讲现场,刘小春用大量调研数据深入剖析了当前青年科研工作者面临的系统性困境。一份针对科研学术生态的问卷调查显示,81.25%的受访者认为整体学术生态“务虚多于务实”,88.75%的人认为当前科研评价体系对青年科研工作者“不友好”。
“更令人深思的是,在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最重要的条件调查中,45%的人选择了‘人脉’,只有13.75%的人选择‘实用’,这揭示了科研资源分配中的深层问题。”刘小春说。
刘小春在演讲。王昊昊 摄
?
刘小春连续多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失败,直到2024年才首次获批。他没有止步于抱怨,而是选择用实际行动破局。这个过程中他探索出三条破局路径。
第一是平台破局,2020年时其团队几乎一无所有,5年后已建成业内领先的球差电镜中心,拥有包括五台球差电镜在内的先进表征平台,推出全行业首创的球差电镜测试保险服务;第二是团队破局,其团队从2021年至今拥有近百人的研究生与全职创业团队,在长沙、深圳、湘潭等地建有科研基地;第三是资金破局,从2024年销售离子减薄夹子开始,到2025年建成二手透射电子显微镜交易平台,刘小春团队构建了自我造血的科研模式。
“创造机遇,才能逆风起航。”刘小春说。此次年度演讲中,他还发起联合创办学术期刊 The Fact-Materials 的倡议。在他看来,AI时代真实数据是创新的“原油”,但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缺乏可信度高的开源数据库。大多数期刊强调颠覆式创新而忽视了求实这一科学研究基石。The Fact-Materials期刊提出100%双盲审制度、先求实后创新、支持一稿多投等8个创新机制,期刊公司主体已于今年2月注册成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