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作
?
■王一涛 沈新建
2025年高考录取中,民办本科高校的招生情况呈现出鲜明的“冰火两重天”:西湖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民办本科高校招生火爆,分数线超过一众“双一流”高校多个专业;浙江树人学院、西京学院等一批传统优质民办院校生源充足,多数专业一次性录满。
但是,也有部分民办本科高校遭遇招生“寒冬”,广东、广西、山东、湖南、黑龙江等省份参与征集志愿的大部分高校为传统民办本科高校,其中少部分民办本科高校需通过大幅降低分数线完成计划,部分甚至未能完成计划。
2025年,我国共有民办高校829所,占全国2919所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28.40%。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面临招生困难的民办高校只是少数,但无疑为整个民办高教体系敲响了警钟。
多重因素致民办高校遇冷
部分民办本科高校招生遇冷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现实短板。由于收入来源单一、受制于办学成本压力,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倾向于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来增加学校经费,却未能同步扩充师资队伍,导致师资结构出现“两极化”现象——退休返聘教师和应届毕业年轻教师占比较高、中年骨干教师相对匮乏,以及办学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偏弱。这些民办高校属于典型的补充型高校,学生一旦有机会进入公办高校就会抛弃这些高校。
此外,因资金问题,部分民办高校甚至出现法院冻结账户、办学运行受阻等情况。此类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容易在社会公众心理中产生“晕轮效应”,进而削弱对整个民办高等教育体系的信任。许多人形成“民办高校即低质量”的刻板印象,这种认知偏差进一步损害了民办高校的整体声誉。
第二,高教供给侧改革的多重挤压。首先,优质本科扩容政策效果显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招生规模”,并将其作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的核心任务之一。2025年开始,包括“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内的多数公办本科高校扩大招生规模。
其次,职业本科吸引了一批民办本科高校的潜在生源。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7所职业本科院校。这些职业技术大学特别是公办职业技术大学建设基础好,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有特色,毕业生就业情况好,比普通民办本科高校更有吸引力。
第三,教育消费决策的理性转向。传统意义上,学历水平与就业机会之间呈正相关,学历越高就业情况越好。然而,近年来这一关系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高学历并不等同于高就业率,部分高学历群体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与期望不符的现实困境。
根据智联招聘网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在2024届毕业生中,硕博学历应届毕业生offer(入职通知书)获得率为44.4%,其中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仅为33.2%,低于同类院校本科学历应届毕业生43.9%的offer获得率,相比之下,大专学历应届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率最高,占比56.6%。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很多学生宁愿选择有特色、高质量的高职院校也不愿意选择无特色、学费高的本科高校。
第四,专业设置与生源的结构性错配。一方面,传统民办本科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专业设置倾向,主要集中在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同质化且与市场存在脱节;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导向鼓励高校增加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等理工科专业,控制文科类专业,新增加专业普遍要求考生选考物理、化学,但这类选科因难度较高,在应届高中生中的占比增幅跟不上迅速增加的高校理工科计划,直接导致传统民办本科高校部分理工科专业“计划多、生源少”,使得这些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不断下降。
笔者调查发现,2025年征集志愿名额未满的专业录取一般要求考生考试科目为物理和化学。此外,部分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降低很多,依旧完不成招生指标。
从“数量补充者”到“质量特色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逐渐丰富,特别是一流公办高校不断扩容,办学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彰显、办学投入不足的民办本科高校面临的招生压力会越来越大。未来,不排除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的民办本科高校退场的可能性。因此,现有民办本科高校必须树立危机意识,未雨绸缪,从价值逻辑重构入手,建立以质量为核心、以特色为抓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办学范式,满足学生对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选择需求。
由“营非模糊的状态”转向“清晰的公益性办学”,奠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础。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对于学校发展十分重要。办学理念若有毫厘之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水平就可能谬以千里。以引导和规范为首要目的的民办教育政策环境、投入不断加大的学校间竞争、质量与数量趋于下降的生源环境,决定了民办高校必须走公益性发展道路。公益性越彰显,民办高校走得就越长远。即使是营利性民办高校,也要坚持社会公益性,把提高办学质量、防范办学风险作为首要原则。
由“传统管理”转向“现代治理”,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完善的治理结构和治理规则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石。完善董事会制度,提高董事会成员结构的开放性和专业性,吸纳专业学者、行业精英等进入董事会,完善董事会决策程序。遴选卓越的校长并尊重校长在教学科研等事务中的决策权,实现专家治校。完善监事会、工会等监督机构和民主机构制度建设,提高内部决策的民主化。
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为本”,奠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基础。扭转传统民办高校“扩招增收”旧逻辑,破解数量扩张引发的生师比失衡、实践教学薄弱、就业质量模糊等信任危机,将办学重心从“招多少学生”转向“培养好每一个学生”,通过师资、教学、评价夯实办学基础,用毕业生长期薪酬成长等价值成果回应社会对民办高校性价比的质疑,让高质量成为可感知、可验证的办学标签。
由“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基础。避免盲目追求研究型高校、模仿新型民办高校,打破“千校一面”的专业困局,紧扣区域经济需求与行业细分痛点,在特色领域深耕,既做服务地方经济的“配套者”,也做行业细分的“深耕者”,打造领域与学校强关联的特色标识,以定位准、专业优、培养实效规避无差别竞争,强化核心竞争力。
民办高校要摒弃规模优先的惯性思维,跳出招生遇冷、降分录取、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实现从“数量补充者”到“质量特色校”的角色转型,从补充型高校转变为选择型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找到不可替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作者分别为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江西服装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民办教育分类管理视域下的举办者行为规制研究”〈AFA22002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科学报》(2025-09-02第3版大学观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