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至23日,《知行岭南?生命课堂进阶计划》——2025年广东省生物学名师工作室联合研修班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分2批次开展科普课程学习。来自广东省各地生物学名师工作室的近70名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索自然科普课程开发的新路径。
授课现场。黄小云供图
?
作为研修班的“开篇引路课”,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科教科科长彭丽芳主讲《科普课程设计思路和规划》。她通过生动讲解,引领老师们走进鼎湖山保护区的自然科学世界,让老师们直观感受这座“活的自然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彭丽芳聚焦课程设计核心逻辑,结合鼎湖山保护区的探究式、项目式等成熟课程案例,强调“科普课程需扎根本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鼎湖山丰硕的科研成果,既要符合中小学学科课标要求,又要匹配学生认知梯度”,建议科普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注重“知识点通俗化、探究过程趣味化”,在教学方法上融入“小组合作、实地观察、实验验证、讨论分享”等互动形式。
鼎湖山保护区工作人员戴玉映以《森林碳储量公民科学活动》为题授课,重点讲解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课程。她阐述了鼎湖山保护区在中国科学院“碳专项”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课题的部分成果。为了让老师们更直观地感受,戴玉映带领大家沉浸式体验了森林碳储量课程。老师们通过测量树木的胸径等数据,计算出一棵树的碳储量,同时结合自身的衣食住行用,计算个人的碳足迹。通过对比树木的碳储量和自身的碳足迹,老师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植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以及践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鼎湖山保护区工作人员何锦燕主讲《自然的拓荒者——苔藓植物》,通过展示各种形态各异的苔藓植物标本和图片,吸引了老师们的注意力。她向老师们介绍了苔藓植物的分类、生长环境、繁殖方式等基础知识,让老师们对苔藓植物有了全面的认识。随后,何锦燕带领老师们来到鼎湖山保护区的野外,开展探究式的科普课程体验。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老师们深入了解了苔藓植物的多样性,认识到苔藓植物在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等方面的重要生态价值。
据悉,本次学习不仅为广东省生物学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在真实情境中完成跨学科项目式研修,更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老师们纷纷表示,将把学习的收获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自然科普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自然科普知识,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