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7 16:25:11
选择字号: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公布,吕西林、马大为获科技功臣奖

 

8月26日,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评价导向的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公布,共授奖206项(人),其中科技功臣奖2人、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0人、自然科学奖56项、技术发明奖30项、科技进步奖97项、科学技术普及奖8项、国际科技合作奖3人。

本次获奖成果具有以下特点:

充分展现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以基础理论成果为引领,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产业重大应用标杆典范”的成果导向特色。此次科技功臣奖两位获奖人的科研成果均兼具原创性与应用导向,在产业领域实现重大应用,引领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吕西林是我国著名建筑结构抗震专家,在复杂高层建筑抗震、隔震和减振技术等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推动我国抗震技术跻身国际前列。吕西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内50多栋复杂高层建筑,为高层建筑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等理论研究细分领域做出了系统性、独创性、引领性的杰出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有机合成化学、化学生物学以及药物化学等领域的发展。马大为的这些科研成果也在制药行业得到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聚焦高水平国际合作与高质量发展,彰显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拓展高水平国际开放创新格局的成效。此次国际科技合作奖的3位获奖人均为国际知名科学家,并与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军机构或团队开展了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融合与资源互补。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是欧洲人工智能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和高质量科技创新,在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团队合作组建上海人工智能攻关组,共同开拓“以数明律、以律定城”的智能规划理论体系。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苏磐石是全球公认的结构工程和力学领域知名专家,研究成果应用于多项国内重大工程项目,提升了我国土木工程智能防灾减灾科研和实践水平,为促进中美土木工程科技交流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与吕西林团队共建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并联合创办地震工程领域知名的光华国际学术论坛。卡罗拉·维努埃萨教授则是国际享有盛誉的女性免疫学家,为推动生物医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科研成果临床转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她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合作建立的中-澳个体化免疫学联合研究中心,聚焦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与转化,已取得多项国际引领性突破。

聚焦国际前沿领域,展示上海近年来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初步成效,尤其在抢占前沿领域科技制高点、突破重大原创理论研究方面。在2024年度191个获奖项目中,56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占比达29%,与2023年相比显著增加,也是自2006年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的新高。18项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有22篇论文发表在CNS正刊或子刊上(正刊8篇),占论文总数的1/4,且均展现出良好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前景。如复旦大学教授鲁伯埙团队研究成果“亨廷顿病的机制与靶向干预策略研究”,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团队“植物与微生物共生的机理”的研究工作,有望实现植物生物学领域“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梦想,目前已获中国发明专利,并正在申请国际专利。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以高价值专利为支撑,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强前沿技术布局。在30项技术发明奖项目中,电子信息领域6项、先进制造领域5项、航空航天领域4项、新材料领域4项、生物医药领域3项。15项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目共获授权发明专利646项,平均每个成果有43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其中,特等奖项目“空间站对接与转位机构关键技术及应用”发明了空间对接新方法、对接转位新装备,实现了航天核心技术与装备重大突破;一等奖项目“面向高功率储能应用的双高混合型器件关键技术”破解了高容量储能与高功率放能“强制约”的世界级难题,助力国家重大标志性工程成功应用。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成果转移转化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提供科技支撑。按领域划分(项目多涉及交叉领域,领域数据存在重复计算情况),97项科技进步奖项目中,涉及工程与材料领域44项,生物医药领域24项,电子信息领域18项,先进制造、能源与环境领域各17项,航空航天领域9项。此外,97项科技进步奖项目中关乎人们衣食住行的民生领域项目为57项,占比达59%。值得一提的是,高等级奖项成果均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如一等奖项目“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三年销售收入38亿元、税收3.5亿元,“中国一类新药呋喹替尼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中提及的呋喹替尼已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9个国家或地区获批,有望成为上海首个全球范围的“小分子、大品种”原创新药。

激励青年科学家勇闯“科学无人区”,展示青年科技人才在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突出成就;体现科普范式跃迁,迈向多元互动与精准传播阶段。此次青年科学家获奖人中,45岁以下的有1171人,占比为65%;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有82位,占比达43%,年龄最小的为1993年出生的复旦大学助理研究员胡凤鸣。10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人中,有7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在量子科技、绿色低碳、精准医疗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钱小石在凝聚态相变制冷与自主驱动交叉研究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推动了变革性固态制冷技术的零碳化、小型化、轻量化,在固态电卡制冷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上海频准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磊带领团队瞄准量子科技和先进制程半导体领域对精准激光器的需求,实现了60余款精准激光的国产化替代,解决了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高端激光光源的卡脖子问题。8项科学技术普及奖项目通过科普微电影、公民自然教育等多种形式,打造了公众参与科学的科普新范式,加深公众对科学理解与认知,并体现出科普分众、精准化传播策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肉眼可见的“时间晶体”现身 “夸父”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研制成功
新型材料工艺刻蚀高性能微芯片 美资助前景不明之际,多国争相招揽博士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