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广立
8月25日,以“支持原始创新”“奖拔青年人才”“奖金自由支配”为关键词的民间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如期而至。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首次以视频直播形式公布。
四川大学教授吕琦等50位青年科学家最终入选,他们将在未来5年获得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可自由支配使用的300万元奖金。自2019年首次颁发以来,“科学探索奖”7年来已累计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
据了解,2025年“科学探索奖”的50位获奖人平均年龄为41岁,最年轻获奖人为32岁(申报时)的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准聘副教授吴嘉敏。其中,35岁及以下获奖人数10人,占比20%;女性获奖人9位,占比18%;医师科学家2位,占比4%。
获奖人机构分布方面,中国科学院(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人)共计14人入选,北京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紧随其后。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也各有2人、1人入选。
2025年科学探索奖共有1238人申报,比2024年增加226人,高于历年平均人数(1165人),其中605位科学家系首次申报,占比48.9%,与历年持平。今年的申报人增量主要源于“新星名额”机制:首次申报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共215人,占增量的95%。
此外,今年共有212位女性科学家申报,占比17.1%,为历届最高;共有77位港澳科学家申报,占比6.2%,申报人数和占比均为历年最高。
获奖人及其所在机构名单如下:
?
设立于2018年的“科学探索奖”是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也是当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该奖项旨在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2024年起女性放宽至48周岁)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
连续7年,“科学探索奖”提供的稳定的资金支持、平等的交流平台等让获奖人更有定力和精力潜心于科学研究。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共有11人的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科学》《自然》《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超40篇。
作为一项知名度和资助额“双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科学探索奖”运行以来备受科学界、教育界广泛关注。为确保奖项客观公正,“科学探索奖”评审过程始终秉承“科学家说了算”原则,并专门成立监督委员会,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据介绍,监督委员会对个别“打招呼”现象零容忍,一经发现即取消答辩资格,且未来两年也不可再次申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