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8 19:26:21
选择字号:
学术成果+20,复旦“两大工程”二期丛书首发

 

8月17日,复旦大学“两大工程”二期成果发布暨丛书首发式在上海书展举行。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丛书编委会主任焦扬,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权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鸣,复旦大学副校长、丛书编委会副主任陈志敏为新书揭幕。

揭幕仪式。

  ?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两大工程”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至今已有8年。多年来,复旦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汇聚学者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积极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2017年,复旦大学启动“两大工程”一期,并于2021年出版了20部学术专著。党的二十大后,复旦大学基于组建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展现大成果的工作思路,继续谋划和推进“两大工程”二期工作,共布局6大系列、36个研究项目。

目前,“两大工程”二期的20部学术专著已陆续在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首发亮相上海书展,本文摘取其中四部专著进行介绍。

《全球化新叙事: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

“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总是伴随着西方霸权与经济学西方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强化,西方霸权与经济学话语体系也随着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推广而巩固和加强,持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干预和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发展。”专著作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周文介绍,该书的创作初衷源于对全球化现实困境的深刻关切。

《全球化新叙事: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

  ?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的重要成果,《全球化新叙事: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不仅解构了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话语,更以中国实践为基,勾勒出了多元包容的全球化新路径。该书以双线展开:一条线梳理西方全球化的兴起与困境,剖析产业空心化、贫富差距等深层问题;另一条线聚焦中国崛起的实践探索,提炼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经验与贡献。书中通过详实案例证明,全球化不是单行道,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实践,正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构建起新型国际合作范式。

《全球化新叙事: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也是周文“中国道路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希望这本书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对全球化的独特贡献,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相互交流、共同繁荣的伟大进程。”周文表示,“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影响力不断攀升,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将进一步丰富全球化内涵,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方向阔步前行,书写全球化新叙事的壮丽篇章。”

《当代马克思主义考古学》

作为一门探究人类历史与文明演进的重要学科,考古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当代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主编、复旦大学考古学科主要教师集体写作,旨在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献上“复旦答卷”。

《当代马克思主义考古学》

  ?

陆建松强调:“当代中国考古学绝非封闭在象牙塔内的书斋式学科,其发展必须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针对当前中国考古学界面临的“轻考古材料的整合研究和历史重建”“轻考古研究成果的传播利用和保护传承”两大挑战,该书在内容与结构上打破了传统考古学专著的范式,围绕构建考古发掘研究、传播利用和保护传承“三位一体、前后贯通”的大考古学学科体系谋篇布局。

如何推动“三位一体”大考古学学科体系的新构想落地生根,是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重点攻克的关键难题。长期以来,受传统考古学模式的影响,我国考古学往往重考古发掘和材料积累,而轻整合研究、理论阐释、历史重建以及传播利用。

“该书突破了将传统考古学主要停留在材料学的局限,为考古发掘、研究和传播利用提供了系统性理论指导。”陆建松期待,该书所倡导的“三位一体”大考古学学科体系能为未来的中国考古学带来革命性变化,在历史的书写中实现考古学以史育人的目的。

《科技强国的理论意蕴与多重维度》

《科技强国的理论意蕴与多重维度》由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杨庆峰领衔。该书围绕“如何建设科技强国”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以理论阐述、动力分析、条件分析以及实践案例为内在逻辑线索,呈现为八个章节构成的有机整体。

《科技强国的理论意蕴与多重维度》

  ?

在理论层面,《科技强国的理论意蕴与多重维度》从科技哲学的视角出发,在反思技术工具论的同时突出“科技系统论”,梳理科技强国建设中的政治逻辑与社会逻辑;在实践层面,则将理论研究与国内外案例分析相结合,对科技强国建设表现出的微观区域特征进行精细解剖。

杨庆峰介绍,《科技强国的理论意蕴与多重维度》具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强调科技强国建设的人民指向,将保障和增进全体人民福祉视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二是洞察科技强国建设与科技伦理之间的深层关联,强调规范性的科技强国绝非对象化思考下单纯的科学议题。

“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不仅在于国家实力的提升,更是运用科技的力量造福人类、惠及世界的过程。”杨庆峰期待,这本学术著作能够与人工智能引领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同频共振,在席卷全球的科技浪潮中留下回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研究初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何爱国表示:“马克思主义史学百年发展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如何引领史学进步?这些问题是‘两大工程’聚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是我开展研究的出发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图片均由复旦大学提供

  ?

何爱国介绍,该书最大的创新在于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史学有机结合。书中首次系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传统史学的内在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找到了文化根基。同时,研究将中国式现代化、三农问题等重大现实议题纳入考察,体现了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

面对“世界之问”“学科之问”“中国之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也给出了史学答案:对于“世界之问”,强调文明多样性,批判西方中心史观;对于“学科之问”,主张构建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回应“中国之问”,则通过强化党史、现代化史等研究,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大蓝图。

何爱国认为,这一成果填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史学梳理的学术空白,希望能通过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关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新发展,共同推动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作为一期、二期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焦扬表示:“这是一次复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创新实践的有益尝试,希望未来汇聚更多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磅礴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古菌揭示潜在抗生素宝库 澳科学家称观测到迄今最古老快速射电暴
新化石揭示最早的离水探索之旅 水空两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首飞测试成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