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瑞颖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8 19:16:31
选择字号:
十年踏浪 中国仓储机器人征战全球蓝海

 

“一转身可能就是永远,你想好了吗?”

2015年,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李洪波预判仓储机器人的风口已来,于是决定辞职“下海”。面对妻子的担忧,一个更强烈的信念支撑着他:“年轻时不犹豫,年老时不后悔。”

短短10年,李洪波与合伙人共同创办的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智嘉),已成为全球最大仓储履约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提供商。截至2024年底,极智嘉已向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付5.6万台AMR。这些实现仓库智能搬运的移动机器人,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提升了仓储运营效率。

极智嘉上市团队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刘凯、郑勇、李洪波、陈曦。受访者供图

  ?

7月9日,极智嘉在香港交易所敲钟上市,募资近24亿港元,市值超200亿元。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采访李洪波时看到,在他的办公室书柜正中央,陈列着一份珍贵的纪念品,是清华大学校友会访问极智嘉时赠送的。他深知,无论行至何方,清华的守望如影随形。

李洪波 受访者供图

  ?

“风口,往往转瞬即逝”

2014年9月,北京五道口的暑气未消,咖啡厅的风铃叮当作响,李洪波第一次与合作伙伴郑勇见面。

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毕业后,郑勇进入机器人自动化公司ABB担任运营经理,随后又进入另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圣戈班,担任工厂经理。在经过多年历练后,2013年有着敏锐资本洞察力的郑勇正式步入投资界。

在新天域资本担任投资经理期间,郑勇看到一条关于亚马逊Kiva机器人在仓库搬运货物的视频,而这些Kiva机器人正是亚马逊于2012年花了7.75亿美元收购的。

“过去的仓储是‘人找货’,人们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路上,而‘货找人’可以大幅提高工人效率。”郑勇强烈地感到创业的商机来了。

在这些机器人的硬壳之下,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算法”。在朋友的引荐下,郑勇找到校友李洪波。彼时的李洪波还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对机器人、多智能体系统和人工智能算法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

两人在咖啡厅围绕着仓储机器人畅谈了3个小时,全然不知夜幕已经降临。作为清华人,李洪波一直牢记“顶天立地”的科研精神,不仅要在技术上做到国际领先,也要落地解决行业发展需求。

“风口,往往转瞬即逝。”看到仓储机器人领域这块待垦的“荒地”,李洪波决定跟郑勇一起创业。他们又找来两位在机器人和自动化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朋友——清华大学校友刘凯和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的陈曦。

一周后,还是在那家咖啡厅,4个年轻人聚在了一起,他们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做国产仓储机器人。

短短3个月时间内,这支年轻团队就成功研制出仓储机器人原型样机,开发了基础软件系统,并搭建了核心算法框架。2015年2月,极智嘉正式成立。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一场“硬仗”来得如此之快。每年的“双十一”都会给电子商务的仓储效率带来极大的挑战。极智嘉接到的第一笔订单就是,在两个月后上线整个机器人系统,为2015年天猫超市的“双十一”物流提速。

当时,刚成立的极智嘉只有一台机器人样机,公司上下不过十几人。面对这笔既珍贵又充满挑战的首笔订单,他们只能迎难而上。

临近“双十一”的最后几天,机器人的所有物料才全部到齐。为了快速组装,包括财务人员等在内的员工全部上阵,组成了安装流水线,通过喊号子的方式,统一进行每一个安装步骤,累了就靠在一边打个盹儿。

“双十一”前一天晚上10点,所有机器人终于全部组装完毕。在这场“大考”进行的头3天里,李洪波等4名创始人全天待在仓库,每天只睡了不到3小时。“我们是一边答题,一边总结错题。”李洪波说。

有了机器人的加持,拣货人员只需在原地进行拣选操作,有效拣货时间从原有的30%提升至95%,拣选效率提高2倍以上。

“我们是战斗中结下的友谊。”在向《中国科学报》回忆这段往事时,李洪波感慨道。

货架到人机器人集群系统 受访者供图

  ?

从客户变成合伙人

打赢这场硬仗后,极智嘉的订单开始源源不断。

2016年,极智嘉正式走向海外市场,首站就是日本。2016年,日本客户在考察了全球三家仓储机器人公司后,选择了极智嘉。“我们非常坦诚地告诉他们,目前的机器人系统还有很大改善空间,但是团队会在爬坡期持续优化、在完成正式批量处理业务时完全满足客户业务需求。”李洪波说。

就是这家日本客户,给极智嘉带来了首笔千万元大单。一周后,“上岗”的机器人全部稳定运行。随后,日本客户再次找到极智嘉,但这次的身份不再是客户,而是希望成为合资公司的合伙人。

世界500强客户应用现场 受访者供图

  ?

2017年,极智嘉的海外市场占比开始超过国内市场。2022年以后,极智嘉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2024年,极智嘉亚太市场、美国市场和欧中非市场的占比分别为28.1%、26.1%和17.9%。

极智嘉的研发始终秉持着客户思维。李洪波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物流移动机器人系统的“神经中枢”——调度系统更灵活、更高效、更轻量化。

2021年10月,极智嘉为文具企业齐心集团打造了RoboShuttle全柔性货箱方案。他们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实现了AMR集群全流程协同作业。齐心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器人仓的投入使用,使得现场作业效率至少提升2倍以上,准确率达到99.5%以上。

从几十台到几百台,再到上千台,李洪波团队不断迭代技术方案,研发的大规模多机混合调度系统目前可支持单仓超5000台设备并行协同作业。

为了更好地解决客户需求,每次机器人上场调试,所有的研发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都会亲临现场“监工”。

谈及仓储机器人,李洪波经常打这样的比方:机器人本身相当于球员,位于底层;后台的系统和算法,等同于教练,属于中层;公司的产品和创新,则是顶层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极智嘉已发布货架到人拣选机器人、货箱到人拣选机器人、托盘到人拣选机器人、智能分拣机器人和智能内部物流解决方案等多项成果。

“投资人最看重的还是产品价值”

在李洪波看来,公司可以在10年间成为市值200亿元的全球最大仓储履约AMR供应商,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截至目前,极智嘉共完成11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火山石、华平投资、祥峰投资、纪源资本、高榕创投、IDG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李洪波透露,公司创立的第一年,就得到了1000万元的投资,此后每年至少有一到二轮的融资。火山石就是最早的投资机构之一,总投资金额超4000万元。如今火山石的持股价值已超5亿元,是投资金额的近15倍。

李洪波认为,极智嘉之所以受到资本的青睐,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最早一批进军仓储机器人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始终以回归产品价值为根本导向。“投资人最看重的还是产品价值。”

“谋其上者得其中”,这是李洪波常放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未来智能物流机器人的发展,一定要思考如何“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他说:“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决定了企业飞得有多高,而精益运营决定了企业走得有多远。”

美国大客户机器人集群分拣现场 受访者供图

  ?

近年来,极智嘉开发了全球首个机器人通用技术平台——Robot Matrix,以及All in one的软件算法平台。基于该平台,可以快速创新、设计和研发各种仓储机器人方案,从而推出各种AMR综合矩阵。

李洪波解释,这相当于把每个系统模块化,客户需要什么方案,可以像拼乐高一样组合。“比如画一条龙,可以用牛头、兔眼、鹿角、蛇身、鱼鳞等特征组合而成。”

创业这些年来,李洪波还带领团队申请了上百项专利。在他看来,在市场上做研发,与在高校做科研有所区别,必须掌握好“飞轮效应”。一方面要通过产品创新持续迭代,另一方面要构建良好的生态。“用长期主义去衡量是否值得做,用价值主义衡量是否值得持续打磨。”

截至2024年,极智嘉服务的全球终端客户已超过800家。业务扩展到零售、鞋服、制造等行业,客户包括京东国际、西门子、顺丰、沃尔玛、戴尔、宝马等。

李洪波坦言,10年前,他未曾想过极智嘉会有今天的规模。他仍记得离开清华大学时领导的那句话:“创业长坡厚雪,清华永远是娘家。”如今,李洪波不负清华人的使命和担当。

每年,李洪波都会回到清华讲课交流。受访者供图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古菌揭示潜在抗生素宝库 澳科学家称观测到迄今最古老快速射电暴
新化石揭示最早的离水探索之旅 水空两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首飞测试成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