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孙林以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遥感追梦人 |
|
不久前,山东省林火遥感监测系统监测到烟台市某地有一处疑似火点,监测员立即发送火点快报,几分钟后信息详情便上报至山东省应急管理厅,火灾苗头被遏制在萌芽状态。
这是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孙林科研成果应用场景之一。近年来,孙林始终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转化,自主研发卫星监测系统,推动遥感数据在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场景的深度应用。
“我们要把科研成果带到生产一线,解决生产一线面临的难题。”孙林说。近年来,他先后完成1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孙林在分析遥感火情监测结果
绘出卫星遥感数据应用新图景
2006年,刚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博士毕业的孙林,来到山东科技大学任教。当时,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应用技术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他立志为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遥感卫星是环绕地球的“慧眼”,持续产生大量宝贵的观测数据。孙林从事的定量遥感研究主要是从这些数据中提取量化的地表信息,让这些数据从云端落地,服务千行百业。
什么是定量遥感?孙林介绍,通俗地说,是将每一幅遥感图像的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能表达出火点、污染源或植被生长状况等。“太空中的‘眼睛’无时无刻不注视着地球,定量遥感就是让这些‘眼睛’看清细节并准确表达出不同的状态。”
定量遥感难在哪儿?机理分析、模型构建、精度评价……个个是难关。
“科研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孙林常说。针对国产卫星数据处理难题,孙林带领团队展开科研攻坚,他们整合了卫星数据、无人机航拍数据及地面传感器网络数,实现“天—空—地”数据同步获取,构建了从数据采集到行业应用的全链条技术体系,研发出高精度的卫星数据处理及信息提取算法,最终实现从“看得见”到“用的好”的跨越。
经过反复技术攻关与实地验证,他们打造了一套高时效性、高精度的“天空地”一体化林火遥感监测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森林火灾的快速、高精度监测。该成果为林业防灾减灾提供了可复制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说话间,孙林打开电脑,登录进入林火遥感监测系统,屏幕上的卫星遥感影像,密密麻麻显示着各地监测情况。“一旦出现火情,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孙林告诉记者。
就这样,孙林带领团队在科研上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在智慧农业遥感监测、灾害应急遥感监测、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等方向都做出了突出成果。
孙林在操作智慧三农系统
机器视觉破解生产难题
走进青岛鑫凯睿科技有限公司,忙碌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半人高的机器高速运转,一道道白蓝光线闪过,机器内的转盘规律转动,一颗颗金属零配件从出件口滚出。
“这些筛选出来的零配件,都是有瑕疵的,哪里出了问题,在电脑上一目了然。”孙林说,这样的一台机器可以顶6-10名质检工人,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
这台高效运转的机器,是由孙林团队运用AI+视觉技术研发的CCD光学筛选机,它像质检流水线上的“鹰眼”,经它的扫描筛选,能快速检测多类型的瑕疵。
孙林介绍,这个项目源于一年前。当时,青岛鑫凯睿科技有限公司正面临电视机后壳防错检测极为耗时且不够精确的技术瓶颈。该公司董事长张贤宁把这一难题抛给了孙林。
“我们能不能利用AI技术进行防错检测?”从现场回来,孙林便组织团队展开头脑风暴,研讨解决方案。最终,他们采用视觉系统和AI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智能化防错检测系统。
在最初的测试阶段,系统的检测准确率仅为85%,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他们不断调整模型参数,增加训练数据,优化检测流程,将系统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9%,检测速度比传统人工检测提高了1.5倍。
近年来,孙林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机器视觉领域,为企业智能化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目前,他的AI图像技术、视觉业务,已广泛应用于重工、家电、汽车等生产制造行业,案例应用场景近百个。
孙林(右二)在和团队成员讨论视觉引导机器人应用
实验室走出的企业家
20余年间,孙林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取得技术突破后,他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创办青岛星科瑞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有人不解:堂堂教授为何要“下海”?他却说:“科研成果不能锁在抽屉里,要让它产生实际价值。”
依托山东科技大学人才科技优势及成果转移转化优惠政策。短短几年间,青岛星科瑞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遥感业务已经在多领域应用,打造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全国林火遥感播报平台,开发出玻璃转盘标准筛选机、多码合一视觉检测设备等多种产品。该公司已经完成两轮融资,与华为、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匹“黑马”。
刚放暑假,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余振军就“泡”在青岛星科瑞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
“在这里不仅能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也感受了创业的苦与乐。”余振军说。
“从培养研究生角度来说,让他们深度参与成果转化项目,在一线真题真做、边学边用,能提高他们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孙林说。
孙林(右一)在查看工业部件
育人路上的笃行者
每周日下午,孙林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学生组会上为每名学生面对面解答问题。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他每天都非常忙,公司学校两头跑,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还是会及时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询问每个人在科研方向上遇到的问题,商量讨论解决方案。即使是深夜10点,孙林也会在看到学生因对于大气辐射传输方程不理解而发来的求助后,第一时间赶到实验室指导。
在学生培养上,孙林坚持“实验室+生产一线”的双轨模式。在他自己的公司里,专门为硕士和博士留出一层的办公区域,当作学习科研“工位”。他为验证检测模型,经常带着学生白天调试设备,晚上分析数据,手把手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孙林共指导过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培养的研究生已有20余人进入我国的航天企业,参与到国际的遥感技术合作以及国内的遥感技术应用。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从实验室到产业线,孙林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常对学生说:“真正的技术创新,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